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九十一章 如虎添翼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九十一章 如虎添翼

    六月天气,酷暑当头。免-费-首-发→【追】【书】【帮】

    定军山武侯祠迎来了一对颇有身份的父子。

    这对父子是从蜀中的潼川府赶往汉中的兴元府履新,路过定军山时,特意前来武侯祠凭吊怀古。

    二十出头的年轻士子陪在四十多岁的长者身侧,坐在旱莲树下,喝着护庙老汉送来的凉茶,小声的谈论着一些有关时局的话题。

    “父亲,听说吴帅又在方山原打败了来犯的两路金军,如今看来,秦岭一线已经固若金汤,只要朝廷不胡乱插手西线防守之事,汉中的安全可以保证。”

    长者摇头,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

    “唉,朝廷派来接替张德远的官员已经在路上了,就怕王似和卢法原两人到了关陕之后,相互争权,耽误了西线抗金的大好形势啊!”

    年轻士子眉头紧蹙,露出不甘的神情。“若是紫岩先生这次返朝能够直接入阁,应该可以驾驭住王似和卢法原,这样西线的局势也不会恶化。”

    长者闭上眼睛,靠在躺椅上缓缓说道:“恐怕不易。朝堂上现在暗流涌动,吕颐浩与秦桧两伙斗得厉害,张德远就算入阁,也是夹在他们中间两头受气,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那两伙人共同的对头,黯淡收场。”

    “父亲,如今你已经升任利州东路转运使,不管如何,只要尽力保证西军的粮草供给,以吴帅的本领和手段,肯定不会让金人踏入秦岭以南半步。卡Kа酷Ku尐裞網”

    “嗯,为父上任之后,自然是要大力整饬利州东路的转运诸事,将隐藏在其中的大小硕鼠清理干净,确保百姓缴纳的每一粒粮食、每一枚铜板都用到该用的地方。”

    谈话的这父子两个,便是接到张浚调令,从潼川路赶往兴元府的虞褀和虞允文。

    虞褀的夫人前几年便因病过世,他不愿再娶,长子虞允文为了照顾父亲,便从老家仁寿来到虞褀为官的潼川府,一直陪伴在父亲身侧,既能侍奉他,又能跟着父亲做学问。

    如今虞褀调任利州东路转运使,虞允文便跟随父亲同往。

    看护武侯祠的老汉得知虞家父子在蜀中是有名的读书人,便特意搬出笔墨纸砚,请这父子俩留下墨宝。

    父子两个都是低调谨慎的性子,没有马上握笔留字,而是向护庙的老汉提出先看以往路经定军山的文人骚客留下了哪些诗词楹联,再决定自己写什么内容。

    老汉便将两人领到了武侯祠旁边的一座偏殿,指着挂在偏殿墙壁上的许多条幅说道:“这些便是这一百多年来,各路官员和文人们留下的墨宝。”

    虞家父子从头开始欣赏,然后在快要看完的时候,发现了秦颂手书的那首《过定军山》。

    虞褀是进士出身,虽然长期为官,但于学问之道从未放下。虞允文自幼勤奋好学,六岁便能诵九经,七岁开始做文,他的文学造诣和修养,比起半罐子水晃荡的秦颂,强的可不是一点两点。

    父子两人初见秦颂的这首诗时,双双皱紧了眉头,但等他们仔细品位过一番后,却又不得不承认秦颂写的这首《过定军山》确实说出了许多人不敢说或者不便于说出口的一个道理。

    出师未捷便意味着失败,而一场关键战事的失败,后果很严重,很有可能是国破家亡,改朝换代!

    对于诸葛孔明而言,就算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一人之死,却无法挽回西蜀的败局,无法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抱负。

    世间人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不能替国家和人民取得胜利的英雄,又有多少意义和价值?

    “这个秦辅仁,还真是敢写!”虞褀不由感慨说道。“出师未捷万事空,好一个‘万事空’啊!咱们大宋朝,实在是经不起再来一次靖康之变了。”

    “父亲,我听表弟说这次你能从潼川路调往兴元府,还跟此子有关?”

    “何止是有关。此子本是张德远收的第一个弟子,也不知是何原因,张德远竟然要把他这得意弟子推荐给我,为父得了人家这么大的好处,要是不答应人家的请求,只怕以后都没法在兴元府立足。”

    “既然是紫岩先生推荐的,肯定不会太差。只凭秦辅仁如今流传出来的三首诗词,便能看出此人的胸襟抱负,父亲收他为弟子,应该不会吃亏。”

    “你这孩子,功利心还是没有完全打消。什么叫做吃亏?教导弟子,须得拿出全部本事,不然误人子弟,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当虞氏父子在定军山下谈论秦颂时,远在秦岭以北的陇州汧源县外,一场规模甚大的人质交换行动正在进行。

    王世雄没有露面,他让吴奎志出面,李大勇、张琦和黄士成等人参与,整个交换人质的过程与上次宋军与金军大规模的换俘的操作模式相似。

    金国这次派出支持换俘的将领是叛将张中孚,也就是前不久率军围攻方山原的汉人将领张中彦。

    张中孚,字信甫,少时从安定迁徙至张义堡居住。他的父亲名张达,在宋朝官至太师,封庆国公。完颜宗翰率军围攻山西太原时,张达战死在乱战之中,张中孚哭着向上官请求寻找父亲的尸体,他只率领部曲十余人进入金国大军控制的地带,竟然寻找到了父亲的尸体。

    富平之战前,张中孚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屡次跟随张浚和吴玠跟金军作战,表现中规中矩。富平战败后,张浚前往蜀中,张中孚留守泾阳,完颜娄室大军抵达时,他率领麾下将吏向金军投降,金国委任他为镇洮军节度使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张中孚的弟弟张中彦也随兄长一起投降。

    因为这次被复兴军抓住的全是北地的汉儿军,所以完颜宗弼便把换俘的任务交给了张中孚,这样便于双方的沟通。

    交换人质的地点设在汧水两岸。金国的人马都在汧水的北岸,复兴军的人马则在汧水的南岸。汧水之上有十艘大竹筏,两头绑着绳索,交换的顺序从最无关紧要的人开始,双方确认无误之后,便同时拉动绳索,将己方所要之人从河面上拉回来。

    最先从北岸转过来的是李永奇的家人,接着是种家人,李世辅虽然很重要,但他比父亲李永奇先一步过河。李永奇陪着种洌乘坐最后一张竹筏,在张中孚复杂的目光注视下,缓缓向河的南岸移动。

    与此同时,独眼的韩常也站在竹筏上面,用仇恨的目光看着站在岸边的吴奎志等人。

    张中孚的手下向他请示,要不要发动藏在草丛中的床弩,对李永奇和种洌乘坐的竹筏发动袭击,被张中孚摇头拒绝了。张中孚警告手下说:“我们虽然投降了金国,但我们还是汉人,不是女真人。女真人可以轻狡反复,言而无信,但我们不能做背信弃义之事。假若今日我们袭杀了李永奇和种洌,万一以后我们被宋军俘获时,他们不再相信我们,咱们就要为今天的背信付出生命。”

    女真人的不讲信用天下皆知,只因为他们的拳头比别人硬,所以天下人不敢找他们算账。但从长远来看,一个习惯于背信毁诺的种族,是不会长久存在的。

    女真人现在貌似从背信毁诺中获得了利益,但只要他们开始走下坡路,吃过亏的宋人肯定会想办法把以前吃的亏给讨回来。宋人虽然没有女真人凶猛,但擅长记账和算账,只要有机会,绝对不会吃哑巴亏。

    吴奎志接到李家人和种家人之后,马上带着他们进入了地形复杂的山区。

    李永奇父子和种洌在山中见到了复兴军的头领王世雄。

    李世辅按照当初的约定,带着族内三十多名青壮男丁加入了复兴军。李永奇则带着其余的族人穿过方山原,抵达大散关,然后从大散关走褒斜道前往兴元府安置。

    王世雄此前跟种家人没有接触过,他吃不准种洌的选择,所以没有直接招揽种家子弟。

    王世雄让种家人自己选择。

    种洌没有马上表态,虽然复兴军将他和种家人从京兆府营救出来是一份大恩情,但以种家过往的辉煌经历,随便加入一支民练组织,有些没面子。

    李世辅劝说种洌:“种家军已经在历次大战中耗尽了最后一滴血,若非复兴军出手,种家不仅没有机会重建种家军,甚至以后都要做金国人,给女真人缴税纳粮。如今你的选择要么是投奔吴帅统领的西军,在他麾下做一名幕僚,要么是加入复兴军。以我看来,若想恢复种家的威风,加入复兴军的机会更大!”

    种洌不解,问李世辅:“为何加入复兴军的机会更大?”

    李世辅解释说:“吴帅已经将西线宋军拧成一股绳,你种家擅长的是对西夏党项骑兵作战,所以老种经略相公昔年积累下来的那些练兵方法,并非现在的西军所需。反观复兴军,尚在初创阶段,正缺少像你我这样懂得练兵的头领,若是加入他们,正好可以一展胸中所学!”

    李世辅的分析很有道理,他的身上天生就有一股子可以鼓动别人的气质,种洌最终被他说服,同意加入复兴军。</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