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一百五十三章 分头调查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分头调查

    秦颂推测,五天之内,前来汉源城做工的劳力会达到五千人。卡Kа酷Ku尐裞網「^追^书^帮^首~发」

    实际情况却是三天之内,赶来做工的人数超过了一万!

    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时代,口碑非常重要,当各部落的少民土著发现宋军和汉人官吏确实说话算数时,根本不需要动员,他们成群结队的赶到汉源城下,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一份并不算丰厚的报酬。

    都是贫穷闹的啊!

    秦颂对此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来得人越多,他心里越高兴,根本不担心花钱多少的问题。

    与成都府相比,黎州实在是太落后了!光是一个汉源城,没有几年的大力建设,别想达到焕然一新的程度。

    秦颂已经给芦迁和吴磷做好了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就算他过几个月要离开这里,只要芦迁和吴磷按照他的规划来抓落实,黎州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很快就能实现收支平衡,接下来就可以坐等收获,然后越来越富裕,成为人人都想来任职的好地方。

    西南的少民土著跟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着很大不同,他们多数愿意接受汉文化的改造和同化,虽然有时候归而复叛有些频繁,但造成的危害却要远远小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就拿相岭寨上万人的彝族部落来说,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传统虽然与汉人有些不同,但宗族观念和家族观念并不比汉人淡泊,只要给他们一些相对公平和优待的政策,他们就会积极配合汉人的调遣和管理,并不会想着如何造反作乱。卡Kа酷Ku尐裞網

    北方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把劫掠杀戮当成本能,根本不懂如何建设。南方的少数民族以耕作打猎为生,每一个部落的势力范围基本划定,就算文明程度不及汉族,却也有发自本能的建设行为。

    秦颂之所以极力坚持要来西南招募土兵,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土兵容易训练和管理,而且吃苦耐劳,养兵的成本也低。

    在冷兵器时代,北方士兵凭借高大的体格和数量众多的骑兵,在战场上容易形成优势。

    但是,当冷兵器换成热兵器,一粒小小的子弹便可杀死一个身躯强壮的士兵时,南方身材不占优势的士兵,就可以充分发挥出他们敏捷机灵的优势,成为战场上的主宰。

    秦颂想要组建怎样的军队?

    这是最大的秘密,谜底只藏在他的内心深处,不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谁也看不懂。

    五百人跟上万人差着两个数量级,但管理的方法手段其实差不多,只要提前将任务分配好,再派出士兵进行现场的监督,然后按时足量的发放工钱,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混乱的场面就不会发生。

    这方面,吴磷还是很厉害的。

    他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因为从不苛待属下,而且赏罚分明,加之又有赫赫战功作为背景,所以从上到下对他的命令都能严格执行,避免了许多阳奉阴违的问题发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天气转暖,忙完了春播的人们,四处寻找干活来钱的路子,而汉源城现在成了最好的选择。卡Kа酷Ku尐裞網

    有力气的男人们在帮着官府和保靖军修城、修路、修房舍,力气小的女人们背着背篓,里面装着从山里采来的春芽和野菜,进了城就能卖掉,离开的时候还能带上自家男人干活穿脏了衣衫回去洗晒。

    城中的商贩痛并快乐着,他们既为忽然爆发增长的商机而高兴,又为商货准备不足少赚了钱而懊悔。

    每天都有商队从成都赶过来,也有商队乘船渡过大渡河去大理那边进货,整个黎州的消费热情似乎因为保靖军的到来而被点燃了。

    赵逵每天都在观察城内城外的变化,他现在隐约明白了秦长史为何将那一百万军费称作源头活水。事实摆在眼前,若没有这一百万贯外来资金注入黎州,黎州不过是一滩静止的死水,根本不会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

    为了完成秦颂预留的作业,赵逵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三户跟踪调查的对象。

    第一户,是汉源城内的老住户,男的是个汉人,女的是个羌族,养了两个子女,在老街上面开着一家杂货店,卖些针头线脑和锅碗瓢盆之类的日常用品。

    第二户,是来自安静寨附近的一家吐蕃人,他们从西山野川诸部的地盘上迁来汉源城,身份相对自由,类似于宋人当中的平民。

    第三户,是来自盘陀寨一带的彝族,身份非常卑微,男的是个“阿加”,女的和孩子都是土司家的“呷西”。卡Kа酷Ku尐裞網

    秦颂给赵逵、宇文绍彭、吉格木龙、夏生、冬阳和张铄等人都分拨了一份调查经费,还给他们派了贴身护卫跟着,在保证几人安全的情况下,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开展调查。

    因为赵逵跟其余几个少年不同,还兼任着秦颂的私人秘书,所以秦颂给他每月开了五贯钱的薪酬。

    登门之前,赵逵没有动用秦颂特批的调查经费,而是用他的工资置办了颇为体面的四色礼,然后让随从提在手上,跟他一起前往。

    西南各部族对于汉人当中的“大头巾”还是很尊重的,大家都知道“大头巾”的肚子里面有墨水,个个学问不凡,将来都要当官做老爷。

    赵逵戴着大头巾找到这三户人家时,他们表现的都很积极和热情,没有人拒绝他的调查。

    第一户的男人坚决不肯接受赵逵送上的礼物,表示都是汉人,理应配合官府调查,哪里还敢让赵生员花费钱财置办礼物。

    第二户和第三户都收了赵逵的礼物,其中第二户回赠了赵逵一条洁白的哈达,第三户则回赠了赵逵一块熏肉。

    受了秦颂做事风格的影响,赵逵给这三户人家建立了详细的家庭档案,把这三家当前的收支、结余和负债情况全都记下来,然后每天进行数字更新,从这些数字变化中寻找答案。

    宇文绍彭的年纪与吉格木龙相仿,但两人的出身和特点完全不同。一个因为家学渊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谓满腹经纶。一个因为要接班土司,虽然读的书不多,却有着强壮的身体和敏捷的身手。

    两人也不知道咋想的,竟然一拍即合,组成了两人调查小组,其中吉格木龙负责联络和翻译,宇文绍彭则负责设计调查内容和文字记录。

    秦颂得知此事后,笑而不语,只是叮嘱担任护卫的手下务必尽职尽职,却并不干涉他们的具体行动。

    夏生和冬阳两个向来是秤不离砣,他们作为秦颂的书童,本来可以不用参与这些事情,但秦颂从来没有把他俩当成仆童,而是当成学生来培养,所以要求他们不仅要参与调查,而且还得跟宇文绍彭和吉格木龙进行比试!

    夏生和冬阳见宇文绍彭与吉格木龙结队,他俩也有样学样,组成了第三个调查小组,开始了新奇而又富有意义的社会调查。

    秦颂本来没有给张铄安排任何任务,因为他的年龄实在太小,跟前面的两个少年组的平均年龄差了五岁呢,但张铄是个心高气傲不肯服输的孩童,吵着嚷着也要去熟悉了解民情,秦颂拗不过他,便请薛真人出马,陪在小家伙身边,随他胡闹。

    如此一来,就是四个小组在同时行动,完成秦颂在上课时留下的问题。

    吴磷见秦颂把一群孩子都派了出去,有些不解,询问秦颂这么做的目的和意义。

    秦颂解释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把赵逵、宇文绍彭和张铄几个带来黎州,不是让他们跟着我公费旅游,而是想让他们真正增长一些知识和见闻,明白一些事理。”

    “就拿赵逵来说,他的学问根基打得很扎实,而且经常向蜀中的大儒名士请教和提问,将来若是参加科举必然会高中魁首,但大宋现在真的需要只会高谈阔论的状元郎吗?民为国之本,黎州这里的少民土著也是大宋的百姓,他们的生存状况,他们的想法愿望,他们的喜怒哀乐,远在东南天边的朝廷有几人关心和在乎?”

    “我让赵逵来黎州走上一遭,深入到街巷、山寨和村落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寻找答案,这是难得的一种锻炼,比让他呆在书院里面死读十年书更有意义!”

    “宇文绍彭的情况与赵逵相似,只是年龄小了几岁。吉格木龙是相岭寨土司的嫡长子,我把他带出来,将一些如何管理部族的先进理念灌输给他,让他意识到现行的土司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促使他生出改变的决心和理想,就如同在他的心底种下了一颗种子,等他接掌了相岭寨时,必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至于小张铄,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童,身上的衙内习气不知不觉就会随着他所处的环境滋长,我把他带到黎州来,让他亲眼去看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过着怎样穷困潦倒的生活,让他意识到平头百姓的力量,这样兴许可以让他改掉一些毛病。”

    听完秦颂的解释,吴磷很是赞同,但马上又问道:“你刚才没有说你那两个书童!他们两个又是咋回事?你骗不了我的眼睛,你分明是把他们两个当成最为重视的学生来培养!”

    秦颂对吴磷翻了个白眼,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你都看出来了,还问个毛线啊!

    看破不说破,懂?</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