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我不是天王> 第三百三十五节: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三百三十五节:

    汶江地震所引起的社会关注度在月余之后才慢慢地降低下去。而在这个6月中围绕着汶江地震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大事件。

    一位在汶江地震中抛下学生独自逃生的韩姓老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大讨论该韩姓老师也被网友们讥讽为“韩跑跑”韩跑跑一词也成为了当月的热词;一位张姓女孩在网上发布了庆贺汶江发生地震的新闻并声称“死的人还不够多”激起了网友们的愤怒将其人肉了出来;全球多国向中国派遣救援部队加入到救援行动中来;救援行动中空降兵十五勇士为打开空中救援通道冒死惊天一跃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无畏勇气……

    而在6月中华语乐坛发出的声音也是响亮的。

    华语群星推出了赈灾歌曲《明天会更好》的实体单曲碟截止到6月底已经售卖出了680多万张的惊人数字而按照该张单曲碟的定价18元来计算这首歌曲的推出总共为灾区筹集了12亿的惊人善款。当然实际上是没这么多的因为从词曲到歌手虽然都是义务工作但是印制、运输、发售等都是需要付费的。

    这些歌手们可以自愿工作却没有义务要求别人也像他们一样免费工作。毕竟他们有钱出的力说大也不大只不过是少赚一点钱但是中间渠道的很多人却是指着这些钱养家糊口呢。你不能让他们为了灾区人民而丢掉了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只是平头老百姓而已。

    所以综合计算下来之后实体碟的发售大概能够为灾区筹集到7000万左右的善款——这还是建立在此次商业行为是公益性质的基础上。国家对于这方面有特殊的规定对于这种慈善性质的商业行为在国家相关机关监督的前提下对于各项税收可以减免甚至不收。

    680万张……

    纵观整个华语乐坛历史680万张的销售纪录已经是三甲了放到单曲碟上则是第一。而要是从2000年后开始算起不管是算专辑还是单曲碟这都是绝对的第一给近几年越来越是萎靡不振的实体唱片业打了一剂强力兴奋剂。

    光看这销量的话华语乐坛愈演愈烈的“实体末日”言论似乎不攻自破了不过对比一下网络销量方面“实体末日”的言论似乎又更加坐实了。

    《明天会更好》在各大网络音乐平台的销售上截止到6月底一共创造了18亿的销售额。按照统一定价3元来算相当于总共有6000万人购买了这首歌而根据最新的《中国网络状况审查报告》显示如今中国网民的总数量在23亿左右。也就是说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人购买了这首歌曲。当然实际上是没有这么多的因为换账号重复购买的情况还是存在的6000万只是一个人次而不是人数。

    从整体销售规模情况对比来看虽然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实体末日”似乎确实正在逐渐地到来……

    在这样的几个刻板数字下面还隐藏着很多信息其一便是沈欢的社会声誉通过这次事件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华语群星为什么会推出这样一首歌曲?是谁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来的?其中具体的操作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媒体们在看到《明天会更好》这样一首公益歌曲推出之后的疑问。

    了解事件的真相本来就是新闻工作从业者的基本素质。

    他们也是为此采访了许多参与了这首歌曲录制的歌手最后得到了一个统一的事实:这个想法是沈欢率先提出来的他在那个晚上知道地震发生之后感触很深只是用十分钟的时间就写出了这首温情的歌曲来随后在罗羡阳的帮助下联络到了参与录制的那些歌手们。大家也纷纷表示对这样有意义的事情义不容辞都推掉了各项工作、自费从各地前来参与了这首公益歌曲的录制。

    这样的新闻报道一出来华语群星们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上去了看到报道的群众们纷纷为他们点赞。而至于事件的中心人物沈欢和罗羡阳人们对于他们所产生的好感那就更加多了毕竟他们俩可是发起者尤其是沈欢。

    在不少新闻报道里都还顺便提到了沈欢的过往——他曾经将《鬼吹灯》的所有收入捐献给教育基金。

    前后一结合之下沈欢“慈善急先锋”的形象一下子就在很多人的心中竖立起来了。

    除此之外很多新闻报道中都提到的“十分钟”也激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令他们很是惊讶。

    这些人着实没有想到《明天会更好》这首温情优秀的歌曲竟然是沈欢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就写出来的这在这些普遍不懂行的外人看来简直就是宛若神迹一般!已经能够和沈欢之前震惊全国的“杯酒诗百篇”相媲美了。

    在这家伙身上所发生的这些事情似乎总是这么不可思议……

    惊世之才慈善先锋这就是群众们在这次事件大规模的报道之后对于沈欢所落下的两个印象许多人也因此路转粉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沈欢的微博关注量又再次有了一个快速的提升已经突破了1500万关注量。

    就在这样的一系列事件中这个6月就这样过去了。

    7月已悄然到来并很快也走到了月末。

    ……

    在布置成病房的拍摄场地中放置着一张病床沈欢正盘腿坐在病床上一女坐在床榻一侧一男正背对着他面朝窗户。

    窗外有光照进来打在床上房内其他地方却显得阴沉甚至有一种可以看到的寒冷。

    他们正在拍摄。

    在地震发生后放了一个礼拜的假后大家就已重新回到了剧组里回到了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到现在算上放假之前的那些拍摄时间已经拍了两月有余现在正在拍最后的戏份也就是所谓的杀青戏。

    窗外照进来的并不是阳光七月的阳光太猛烈灿烂照不出这样的效果来那是剧组在棚内自己打的光。

    这也是很多影视剧中拍摄中经常做的而普通观众可能又不太理解的地方:为什么明明有大好的自然光线不利用非得先把自然光给隔绝了再自己打光呢?这不是纯粹浪费钱吗?其实全部都是为了营造导演想要的光影效果而不同的光影效果是有着不同的镜头语言的。即使很多观众们可能不理解其中的玄妙但是这种效果是会直接对他们的观影感受产生影响的并不需要他们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就像你尝到甜的东西自然就会觉得甜一样道理是一样的。

    “妈儿子不孝不能给你养老送终了……”

    沈欢坐在床上身穿病号服低头哽咽抽泣道:“趁年轻……”

    他说到这里似乎哽住了过了两三秒才把下面的话说了出来“再找一个吧……”

    坐在床边的那位女演员正是在剧中饰演他母亲的邹文琴这也算是戏份拍摄时间在剧组中跨度最长的一位女演员了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都是她的戏。毕竟她的咖位还是比较小的不可能像罗羡阳那样让剧组专门把她的戏排在一起集中拍摄总体原则上还是她来迁就剧组的进度安排。

    现在这位女演员听到沈欢的话之后也是低着头用力吸了一下鼻子然后哈了一口气似乎是在忍泪随后抬头强颜欢笑了一下道:“妈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

    这悲戚的场面这肃杀冰冷的光影效果两人这番悲伤的表演着实不像是喜剧片。

    邹文琴说完之后扭头看向那个正背对着他们的男人接着刚才的话说道:“张洋是个值得托付的人。”

    沈欢正悲伤到无声嚎啕听到邹文琴这话他抬起头来看向那男人的方向悲伤到无声嚎啕的那个悲戚表情凝固在脸上。

    面朝窗户的那位男演员到这里终于转过身来脸上的表情很奇怪既像是伤心又似乎有掩饰不住的喜悦。

    “洛儿我都想好了打今儿起咱们各论各的。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爸……”

    正坐在监视器后看着的俞清泉嘴角已经扬了起来。

    虽然明确地知道剧本知道所有的戏会怎么走但是当他亲眼看到画面效果出来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感到一丝滑稽和喜感。而这种感觉他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整个过程中经常出现。

    这可能将会是一部优秀的喜剧如果后期制作能够保持他们拍摄中的这种水准的话。

    俞清泉已经在心中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评价。

    只是商业上能不能成功他就不太敢确定了毕竟他虽然很喜欢自己这两个月所拍的这些素材可是他自己的口味并不能够代表市场而市场这种东西又是最难琢磨的。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