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我不是天王> 第四百六十八节:救世主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四百六十八节:救世主

    作为一位专业的影评人宋铭阳自然是不会错过《阿凡达》的首映的这可是他接下来要写的一个重点。

    和陈婉娴一样在观影之前宋铭阳已经习惯性地对于这部电影做出了很多猜测其中有好的猜测也有不好的猜测——和陈婉娴这样的粉丝不同宋铭阳更习惯于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每一部电影。

    其中好的猜测是这部电影的下线应该很高毕竟这部电影的投资规模这么恐怖。

    虽然说电影质量并不是完全和投资规模成正比的但是投资越大的电影烂的概率、烂的程度总是要比那些投资规模小的电影小一些的而且这部电影还是以沈欢为核心的好莱坞主创团队进行制作的。

    因为几年前那部《夏洛特烦恼》的缘故宋铭阳对于沈欢在执导上的能力还是较为看好的再有成熟的好莱坞团队保驾护航就算真不幸烂了也应该烂不到哪里去下线应该颇高。

    这点从预告片上也能看出一二来镜头和特效都很好应该不会很烂。

    而不好的猜测是这部电影的上线很难说因为这是一个跨国团队制作的。

    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那是没得说的沈欢的执导能力宋铭阳也是看好的可是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花火那就难说了。毕竟一方代表的是西方文化一方代表的是东方文化文化和思想的隔阂有可能会让1+1的效果小于2甚至小于1。

    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过实际上这样的例子还挺多的形式也不一:有在华国功成名就的大导远赴好莱坞拍电影的有国内剧组剧邀请好莱坞编剧团队、移植好莱坞模式故事的有国内剧组邀请好莱坞某明星出演的等等等等形式各样但是这些合作形式的结果都算不上好拍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不东不西弄得国外欣赏不了国内也不知道这是个啥最终票房惨淡评价也很低。

    这里面大概也就邀请好莱坞明星出演这样最表面、最不深入的合作形式是最成功的了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像宋铭阳这样的人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在东西方文化没有找到合适的融合途径的时候两者越是深入合作导致的结果越是悲惨。

    而在《阿凡达》中两者的合作深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深入了……

    这也就难怪宋铭阳为此感到担心了。

    不过这种担心在《阿凡达》开场没两分钟后就成了震惊。

    电影竟然还能是这样的?!

    当飞翔的镜头逐渐黯淡、隐没成一片漆黑的时候这是宋铭阳脑子里唯一的一个念头。

    在这一刻他突然想到了1896年的那部《月台》。

    那是一部总时长只有1分多钟的黑白默片剧情可以说是极其简单和无聊就是拍摄一个一列火车进站、月台上的各种景象。

    放到今天、以当下的眼光来看这根本就是一部垃圾到不能再垃圾的无聊东西连让人看上一眼的兴趣都没有但是放在当年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让“电影”这样一个新事物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开启了至今的电影史。

    作为专业影评人宋铭阳自然是看过这部上古神片的也能够想象当时的轰动而现在《阿凡达》虽然只是开场没两分钟但是已经给了宋铭阳这样一种“它将拉开电影新时代帷幕”的感觉。

    最奇妙的是两者在一些小细节之处也有一丝玄之又玄的共同之处:当年那部《月台》火车从远处向着镜头快速行驶过来的时候似乎就要穿透银幕碾压过来当时的观影群众就有被吓得起身逃窜的而在《阿凡达》中当宋铭阳刚才在“飞翔”的时候随着镜头越飞越低宋铭阳心里也有一股想要缩脚的冲动。

    两者在这一点上奇妙地有着相同之处似乎是老天爷的一种暗示。

    接着宋铭阳又想到了电影院。

    随着网络的越来越普及、蓝光dvd的推出电影院的生存状况正受到极大的挑战:观众们在网络上、在家中电视机前就能看到电影而且电视屏幕越来越大格式正越来越清晰和电影院也差不了多少并且比起电影院来更便宜、更方便所以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呢?

    影院行业从业者正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但是新的曙光似乎出现了。

    因为这部《阿凡达》的出现。

    这样的观影效果要普及到大部分家庭之中需要什么年代才能够实现?只有到电影院中才能享受到完美的观影体验这样就给了观众们一个必须要来电影院的理由。

    光是冲着这一点这部电影也许就会成为院线主们的最好朋友得到最大力、最无私的资源倾斜。

    因为它可能会是院线的救世主而救世主自然应该光芒万丈那样才能救世。

    ……

    “但是你总有醒来的一刻。”

    电影还在放映着电影的男主角沈欢也终于出现在了观众面前。

    沈欢的镜头语言干净利落用很短的时间就交代了他所饰演的这位名叫“杰克”的男主角的身份背景、人物性格:这是在一个未来世界杰克是一个下半身瘫痪、没钱做手术、需要靠轮椅行走的退伍军人他很是要强虽然下半身瘫痪了却也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在酒吧中的一场戏则是展现出了杰克的正义感。

    在展现杰克的过程中沈欢也将一个未来世界以背景的方式缓缓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这里的城市公共交通是挂在天上行驶的空中地铁这里街上的广告是立体投影形式的这里的人依然很多甚至比现在这个世界更多更密集……

    和之前一样这些画面依然是细腻真实、环绕周围观众们就像是走进了屏幕中去看一样而不是像传统的那些电影一样隔着一段距离在看。

    这种感觉令人新奇又震撼。

    而此时宋铭阳也从他的那些思绪中回过了神来前所未有的认真观看起这部电影来或者说是享受。只是在享受的同时他依然还是避免不了习惯性地在心底做着评价。

    很棒的把控能力做得好!

    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这一部分剧情似乎乏善可陈但是宋铭阳却从中看出了许多门道、以及导演的深厚功力来尤其是在科幻片上的功力。

    近些年来随着华国影视行业的腾飞种类也在越扩越广开始涉及科幻片领域只是暂时还没有什么成功的科幻片。迄今为止最热的一部科幻片大概也就是去年的《最后的燕京》了。

    那是一部投资2亿多号称打磨了三年半的大片宣传也很给力炒出了“华国科幻片的希望”的名头来让缺乏本国科幻电影标杆的华国观众们很是期待上映时热度非常高可以说是当时最热的电影了但是上映后却是遭遇了滑铁卢口碑惨淡票房跳水式下跌。

    宋铭阳当时自然也是看过那部电影的事后还发过文章做过总结。

    在宋铭阳看来那部电影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了:演员表演基本功不过关故事节奏和剧情有问题镜头支离破碎、表现力太差等等而在这些问题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导演不会拍科幻片。

    《最后的燕京》中导演有很多次都在用大量的对话专门介绍一些影片中特有的所谓科幻概念物品拍得就像是电视购物一样但实际上那都是一些好莱坞用烂了的概念却被导演当做宝似乎这样专门介绍一下这就是科幻片了。

    而在《阿凡达》这里就不一样了。

    沈欢根本没有专门去介绍这个未来世界他只是把那些科幻的未来事物以背景细节的方式在剧情之中非常自然地“漏”出来而他的叙事牢牢地围绕着男主角杰克这样的拍摄方式让那些科幻概念既表现了出来让观众意识到同时又很自然真实。

    《最后的燕京》就像是用几个点撑起来、导演拉着你的耳朵大声告诉你“这是未来世界!”的“未来世界”而《阿凡达》则是用大量细节铺陈构造展现在你眼前导演不发一言让你自己去觉得“这是未来世界!”的一个未来世界。

    光是从这一点上两者之间的功力差距在宋铭阳就眼中一览无余。

    ……

    千里之外的陈婉娴想得就没有宋铭阳这么多了。

    她只是在看着眼前那个躺在地上污水中的沈欢心中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