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三百二十六章 五十文一斤?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三百二十六章 五十文一斤?

    但是曹化淳能怎么办?曹化淳也很绝望啊。

    现在地瓜的产量就那么,种植的地方也就那么些。

    最主要的是崇祯皇帝的皇庄里虽然种了不少,也任凭百姓去偷了种,问题是敢去皇庄里边偷地瓜的有多少?

    真要说起来,这事儿可是掉脑袋的。

    虽然崇祯皇帝命令根本不许管,任凭百姓偷地瓜什么的,只要不偷庄子里的其他的东西,至于地瓜和其他的能吃的东西,偷的少了就当没看见。

    但是终究是没有多少百姓敢去偷这玩意种。

    只能等今年的地瓜下来之后,看看勋贵们是不是跟上,如果勋贵们都开始在自己的庄子里面种这玩意,那百姓出于跟风心理或者其他原因,倒是很有可能大面积的铺开。

    但是在此之前,指望京城附近的地瓜还不如指望陕西那边更靠谱一些。

    这事儿曹化淳知道,崇祯皇帝也是心知肚明。

    但是却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唐砖》里边智计绝伦的楚国公云烨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崇祯皇帝觉得自己一个程序猿就更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且随他去,走一步看一步吧。

    崇祯皇帝又把目光投向了许显纯,问道:“那个扬州最大的盐枭,是叫林伟枫罢?”

    许显纯躬身道:“陛下英明,正是徽州商人林伟枫。”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吩咐道:“传令扬州的锦衣卫秘密上门去与此人接触一番,若是愿意替皇家办事,就许他一身富贵,若是不愿意的话就算了,也不用去管他。”

    许显纯很是意外。

    原本以为依着崇祯皇帝的性子,这林伟枫就算是侥幸不死,也得脱去一层皮才行。

    可是崇祯皇帝却说不用管他?

    仔细想了想,许显纯发现可能根子还是出在了自己的奏报上面。

    上面提到了林伟枫此人虽然是最大的盐枭,可是这个把持了扬州私盐十之六七的家伙,却把他手中十之六七的私盐都给了那些穷人去贩卖了——虽然这些穷人大部分是他的老乡。

    皇帝陛下哪里会在乎那些穷人是哪里的?就算那些穷人都是这林伟枫的老乡,可是他们毕竟还是大明的百姓不是?

    皇帝陛下很有可能是甚至这一点原因,才决定放过这林伟枫一马的。

    但是许显纯还是把崇祯皇帝想的太简单了。

    在崇祯皇帝的眼中,他们是大明的百姓没错,可是不能因为这个就无视了他们贩卖私盐的事儿。

    盐这玩意,除了自己吃的盐之外,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应该是个不值钱的玩意才是。

    后世的盐多少钱一包?一块钱,贵点儿的一块五毛钱。

    如果说后世有谁吃不起盐,若是在早些年还是有可能的,可是后来根本就没有听说哪谁家吃不起盐的——倒是经常听说有人骂饭店的厨师把盐放多了。

    当然,吃完饭骂厨子这事儿,崇祯皇帝自己就没少干过——这傻缺厨子是打劫了卖盐的?放盐不心疼的?

    但是实际上呢?

    在大明,盐真是个稀罕东西,吃不起盐的百姓绝对要比那些敢于随意放盐的百姓多出去无数倍。卡Kа酷Ku尐裞網

    甚至于连穿越唐朝的云烨见识过的那种毒盐,在大明也不是没有人吃。

    这就让崇祯皇帝很不开心了。

    崇祯皇帝哪怕是再怎么小白,起码也知道盐是个好东西。

    这玩意可以弄来配置生理盐水,可以杀菌消毒,腌腊肉,不管怎么看,生活中都是离不了这玩意的。

    尤其是感冒发烧了,弄碗盐水加点儿糖,绝对是有用的很。

    现在登莱地区的盐场估计也快搞完了,到时候大量在的盐一出来,首先满足的不是大明百姓,而是建奴和草原上的林丹汗的部族。

    虽然这是崇祯皇帝的指令,但是崇祯皇帝自己依然不开心。

    得先解决了大明百姓吃盐的问题才是。

    可是就算是海边多开几个盐场,晒的盐足够多,其实问题依然是一大堆。

    首先就是怎么往陕西之类的内陆地区运输?

    继续开中法?那不等于是继续玩私盐那一套?

    这么一想,崇祯皇帝又开始头疼了。

    锦衣卫被弄去派人搞什么盐场已经够过份的了,再让他们去搞什么官方卖盐?

    这事儿想想就不太靠谱。卡Kа酷Ku尐裞網

    但是太监呢?

    太监实际上也不成。派去盯着盐场倒是没问题,可是弄去卖盐,一样是扯蛋。

    真要那样儿的话,大明现在的太监数量起码得再翻上几十倍才行——除了后世的新世纪中官村起点中文网,你上哪儿能弄来这么多的死太监!

    碎碎念的崇祯皇帝头疼了半天,干脆吩咐道:“传,内阁温体仁,户部郭允厚,还有吏部房壮丽。”

    温体仁等在小太监过来宣三人入宫见驾的时候,脑子先是一疼。

    谁也不知道这位皇帝陛下又想出来什么妖蛾子了。

    要说是京察的话,好歹已经处置了一大批了,剩下的都是京师范围外的,处置起来也没有这么快不是?

    可是除了这事儿之外,还能有什么事儿是能让户部吏部再搅和到一起的?

    陕西?

    陕西那边到现在不说是彻底的消停下来也差不多了,除了某些官员们可能要倒霉之外,剩下的应该也没什么了?

    三人一边猜测,一边向着宫中而去。

    只是见到崇祯皇帝之后,崇祯皇帝的话着实出乎了三人的意料:“朕有意在东南沿海广设盐场晒制海盐,低价卖给百姓,不知道三位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皇帝的话一出口,老奸巨滑的三人就大概的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这皇帝陛下是想着卖盐给百姓,不打算再玩什么开中法,但是摆明了又信不过各地的官府,担心各地管府胡来。

    郭允厚躬身道:“启奏陛下,若说是晒了海盐卖给百姓,此事当真是利民之举。只是不用开中法,盐价又如何定价?”

    崇祯皇帝敲了敲桌子,淡淡地开口道:“大明上下一体定价,五十文一斤。”

    崇祯皇帝的话实在是有些石破天惊的意思。

    说到崇祯皇帝说的这个盐价,就先得从大明现在的盐产量上面说起。

    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十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每年盐产量是六亿斤,当时一斤折合后世五百九十六克,总量相当于后世的七亿斤。

    而这个数据是洪武、万历时期的官方统计,人口还是六千万,与北宋中期一样。

    然而,每引得银六两六钱四分,应得白银1328万两白银的盐税,实际上最多时只有二百五十万两白银,盐税大量流失。

    可是这售价上就很操蛋了。

    宋代之时的盐价是多少?五十文一斤。

    可是到了大明时,这价格就翻着跟头的向上涨。

    在嘉靖时期据朱廷立《盐政志》的记载“嘉靖初湖广、江西、南京一带每盐一斤卖银三分四分而在嘉靖七八年间“湖广、江西诸处每盐一斤卖银一分五厘。南京一带卖银一分二厘。”

    这里所说的是淮盐的市场销售价格。

    也就是说,在大明,时间地点不同,盐的售价也不同。

    从理论上来说,技术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进步的。

    不要以为摩尔定律那玩意只适用于挨踢界,起码在别的行业里面,技术越先进,原本的价格和成本就应该越低才是。

    虽然说盐这玩意基本上也不存在什么技术含量的问题,但是正常来讲应该是随时时间前进而慢慢降价才是。

    可是偏偏到了大明的时候,这个定律就无效了——丫的比宋朝时还涨价了!

    至于是因为什么原因,崇祯皇帝这种小白觉得自己是搞不明白的,也懒得去搞明白。

    但是自己却可以玩晒盐法——自从水泥被弄出来了之后,自己可就一直在想着怎么利用这玩意。

    到最后发现除了用来修路筑城什么的,还可以用来晒盐。

    这就是个好消息了。

    只要能把晒盐的盐场大规模的铺开,还怕大明的盐价降不下来?

    崇祯皇帝觉得盐价不是问题了,可是郭允厚就很头疼了:“陛下,盐价波动,实乃民间自发之行为,若是强行定价,则原本的盐商?”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后接着道:“赎买。

    把原本盐商手里的盐引以原价赎买回来,朕知道有很多混账东西自己捞了好处,盐引卖出去的价格跟送差不

    <cen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center>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