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大明文魁> 一千一十七章 三道策问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一千一十七章 三道策问

    主考官房的外间里。卡Kа酷Ku尐裞網

    方从哲低垂着头,待林延潮询问时,对方目光一闪,一颗汗珠从发鬓处滚落。

    林延潮观察入微自是看到了方从哲这一变化。

    “总裁此乃本房朱卷,七篇之中第二题破题都有四个一。”

    林延潮点点头道:“我早看见了,这外头风言风语,故而令有些读书人心怀侥幸之心而已,虽说有些心术不正,但我等取士还是以衡文为准,只看好坏,若文章无误,不可任意贬落。”

    方从哲听了心底一颤,立即道:“是下官多虑了,打搅总裁,实在是无地自容,下官告退。”

    “慢着!”

    林延潮笑了笑,此人倒是机敏见风头不对,脚底抹油立即要跑。

    林延潮道:“方编修,可否听到了什么风声或者有何实据在手?不妨说来,这里只有你我二人,出你口入我之耳,不会有第二人听到。”

    但见方从哲定了定神,当下道:“回禀翰长,侍晚生也并无确凿的实据,但侍晚生心底想的只有一事,那就是翰长的清名。翰长三元及第,开创了不亚于朱王二子的经学,天下读书人无不敬仰。”

    “天下读书人盼翰长任主考官如旱地盼甘霖,望卷子能为翰长赏识,列入门墙,致致用之学,为天下苍生一尽绵薄之力。”

    林延潮听方从哲这几句话,不由称奇,此子拍马屁的功夫,自己真是甘拜下风啊!

    如此诚恳,我都要信以为真了。

    方从哲说着说着,似乎连自己也感动了。他道:“但若是有人破坏如此国家取士之典,为了一己私欲也就罢了,但是碍之翰长的名声,令之白璧微瑕,侍晚生无论如何也不愿看见。眼下听闻了风声了,侍晚生虽不敢确认此事,但只要有万一危害翰长清誉的可能,侍晚生也不容再作什么计较,禀之翰长。”

    林延潮点头道:“好一番有理有据之言,不说为了本官,你心底有无秉持公心?”

    方从哲毫不犹豫地道:“侍晚生更是为了翰长清誉。”

    林延潮点点头于房内踱步。方从哲见此立即道:“翰长是否不信任侍晚生?”

    林延潮看着方从哲反问道:“你可知其背后是何人授意吗?”

    方从哲道:“听闻是宫里的大珰!”

    林延潮冷笑道:“你不怕得罪他吗?”

    方从哲垂头道:“侍晚生不怕。”

    林延潮失笑道:“方编修,好了,你这些子虚乌有之言本官都已是听见了,此事不要再问了,你回房安心阅卷就是。”

    方从哲变色道:“下官……”

    林延潮道:“来人,将方编修赶出门去!”

    方从哲没料到林延潮这么快变脸,顿时大惊失色。

    而主考官房内自有值从,听了林延潮号令后,当下数人上前将方从哲轰了出去。

    “学士……翰长……”

    方从哲被主考官房的人直接赶出了门,一脸落魄地走回同考官房口中喃喃地道:“为何如此待我?难道我说了不该说的话?我本以为林学士是朝堂少数能持公心之人,难道我看走眼了?”

    这一幕被不少考官也是看在眼底。卡Kа酷Ku尐裞網

    赵用贤也是同考官他看到了这一幕,当下命人打听了一番,然后得知了真相。

    两名同考官在赵用贤房里商议,他们都是朝堂上的清流,闻知此事后都为方从哲不平。

    赵用贤此刻正义感爆棚地道:“朝廷取士,自有章程,不说其他就说本房朱卷内,也发现了数篇以四个一字破题的文章,此事绝对有蹊跷在内。”

    一名同考官道:“不错,方编修不过是说了应当说的话,林总裁如此实在有包庇其事的嫌疑。”

    另一名同考官道:“我看八成又是申吴县在背后示意,林总裁碍于他座师的面子,倒不是一心徇私。”

    赵用贤正色道:“此言差矣,别说是座师,是亲爹也不行。朝廷取士之地,怎么能成为他人卖官鬻爵之所,如此下去乌烟瘴气,读书人寒窗十年有何意义?”

    “我等只要拼着谁家钱多,多画几个墨圈就是,此事我必不会置之不理,必诉之以公道。”

    几人连同赵用贤房里的阅卷官都是击节叫好道:“当朝论争砺锋锐,搏击当路这八个字,舍汝师兄外还有何人?”

    “一正朗朗乾坤,还一个清平世界,唯有汝师兄了。”

    “汝师兄,真不愧为我朝堂清流之表率,君子中的君子,正人中的正人。”

    叫好声无数。

    但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又遭到打击报复。

    赵用贤道:“大家放心,此事我先禀告给王总裁。他自会替我们有所主张。”

    “但是王总裁入阁后与申吴县可是走的很近啊?”

    赵用贤道:“放心,王总裁何许人,眼底容不得沙子,此事必会秉公处置。若是不行,我当另行上奏天子!”

    众人当下叫好,然后赵用贤亲自去主考官房禀告了王锡爵。

    次日叶向高来禀告林延潮道:“赵汝师昨夜去主考官房秘谒王阁老了。”

    林延潮点点头道:“可知赵汝师所为何事?”

    “听闻就是与鬻卷就关,就是那四个一字。”

    林延潮点点头道:“肯定吗?”

    叶向高道:“我有问过他们都不肯说,大概是因为你我乃同乡之故,但越是隐瞒越是八九不离十。”

    林延潮笑着道:“正如我之所料。如赵汝师这些正人君子,若是看到鬻卷的事未必会管,但若知这鬻卷的事与我有关,必然不会放过。”

    叶向高问道:“所以宗海你故意气走方编修,让赵汝师以为此事有你牵涉其中?”

    林延潮点点头道:“此事瞒不过你。”

    “可是现在赵汝师将事情捅至王阁老那去,他身为主考官必会怀疑你是否参与了鬻卷,

    这事可以毁了他的仕途,他会与你干休吗?宗海,此举虽维持了考纲考纪,自己的良心,但于你而言如此,得罪了王阁老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林延潮点点头道:“这我自有办法,进卿,你能来通风报信,我已是很感激了,下面的事我会安排了。”

    叶向高见林延潮如此,当下长叹一声退出了考房。

    会试第三场,各房同考官都在各自房里改卷,忙的是焦头烂额。

    但是对于王锡爵,林延潮第三场考试不结束,他们就不用改卷。

    第三场是三道策问。

    这一日林延潮早早抵达了考场,对他而言,这并非是一场普通的策问而已。

    对于这个国家而言,理学提倡先知而后行,读书人功夫不够,容易理论与实践日益割裂,使得读书之风趋于虚浮,不入实用之地。

    八股取士之风一直持续到清朝的光绪年。

    到了这时朝廷才意识在经义取士虚浮的地方,立即将科举更改至实用的策问,但为时太晚,西方的新学已冲击而至。

    现在而言策问缺点也很大,儒家一向强调思不出位,读书人作读书人的事,官员作官员的事,君主作君主的事。

    天子可以向大臣问策,但向读书人问策就……就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普及版,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者天下能有几人?

    对于会试而言,举人监生已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举人监生的身份是介于读书人与官员之间。举人监生没有考中进士,也是可以直接的授官。

    所以策问无疑就是让这些读书人在当官之前,先作功课了。

    就算答的想当然,但考官也可从考生回答里,看出考生为官理政的思路。

    从唐时的诗赋明经取士,再到宋的经义取士,再到明的八股取士,清末策问取士,再到后世的公务猿考试,虽然未至理想中论贤举贤之道,但要看到一直更切合于当时的时代。

    而今林延潮主导之,就是要将策问提至与经义并重的地位。一来是他私心在其中,二来也是身为会试主考官,在其职思其位的道理。

    君子思不出位的道理,不是不要往长远去想,而是优先专注于眼前应当为之事,脚踏实地把他做好,为力所能及之事!

    这就是林延潮的道理。

    对于今天而言,看似普通,但却是他撬动时代车轮的一步。

    一会儿王锡爵到了至公堂,林延潮立即上前见礼。从王锡爵看了林延潮一眼,虽未表露出什么,但神色有些疏离。

    林延潮心知赵用贤必是把方从哲的事告诉他了,所以他在怀疑为什么自己没有将有士子考官鬻卷的事告诉他。

    不过王锡爵没有透露口风,而是向林延潮问道:“策问的卷子都发下去吗?”

    林延潮道:“回阁老,就等着考生入场。”

    王锡爵点

    <cen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center>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