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逆水行周> 第四百二十八章 黄河安流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四百二十八章 黄河安流

    上午,政事堂里,宇文温及三高官官正听取汇报,做汇报的官员,目前隶属于山东治水使司,奉治水大使、尚书右仆s郑通之命,向天子及政事堂诸公介绍h河灾情。卡Kа酷Ku尐裞網

    h河汛期洪峰已经入海,这意味着此次汛期接近尾声,从总t而言,中下游地区已经平安,这样的结果,是大家事前没有想到的。

    朝廷事前的预计,是下游部分地区开闸泄洪,牺牲小我、保全大我,而h河沿岸各州郡奋力防汛、抗洪,加上这十来年修筑的河堤及各类水利设施质量不错,才有了抗洪成功的好结果。

    但是,洪水过后,防疫、赈灾的工作依旧要做好,虽然h河水没有肆n沿岸地区,但频繁降雨依旧造成部分地区内涝,当地河流水位上涨,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员及财产损失。

    灾民需要赈济,而疫病也需要防治。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千百年来无数血泪凝结成的经验教训,所以山东治水使司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督促各地防疫、赈灾,所以此刻身处政事堂的官员,也要向天子和三高官官陈述接下来的防疫工作内容。

    宇文温拿着资料,听着讲解,又看向绘着h河下游地区形势的舆图,陷入沉思。

    如果他没有记错,现在的h河应该处于“安流期”,像今年这种大洪水,出现的j率很低,也就是说,今年h河爆发大洪水后,很可能往后十j年都不会再有了。

    所谓h河“安流”,指的是h河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水文现象,那就是自东汉起,到北宋初,长达近八百年的时间里,h河很“安静”,基本上没有频繁的水患,也没有改道这种大灾难。

    h河就这么“安稳”流淌了八百年。

    这个时期的h河,和宋以后那暴n的h河相比,仿佛换了个“河格”一般。

    对于h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后世学术界多有论证,宇文温不是水利专家,当然不太清楚具t细节,但得益于发达的传媒,倒是有些肤浅的了解。

    从有历史记载即殷商时代起,到秦以前,在这千年时间里,史籍中关于h河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这可以认为,在先秦时期,h河是很“安静”的。

    当然,这种“安静”是相对而言,不是说这一时期h河就没有水灾,相反,在春秋时期h河下游就改道过。

    到了西汉,h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h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

    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h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h河“安抚”下来。

    这次安抚,让h河“安静”了近八百年。

    虽然这期间,h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

    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h河,h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卡Kа酷Ku尐裞網    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h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

    h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

    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内,像今年这般大规模的洪水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感慨的是h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最后使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h河暴躁起来。

    h河为什么会有八百年的安流,学术界有争论,若单纯把功劳全归于王景治水,好像说f力不足。

    但对于北宋时起h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见倒是相对统一:

    自唐以来h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曾经郁郁葱葱的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h土高原,h河含沙量剧增,于是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河床就渐渐提升。

    加上关中残破,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通济渠(汴渠)的物资转运枢纽开封,为了保证通济渠的航运,统治者不得不拼命维持h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于是出现了悬河。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当河床高过周围地区时,这条大河变得暴躁不安,动不动就发大水,动不动就改道,甚至有了夺淮入海的灾难x后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

    所以,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才是h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这个时候,即便王景再世,也无法安抚这条狂暴的“巨龙”。

    自宋以来,历朝都有治水能臣,但能臣再能g,也无法将h河安抚下来,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做起。

    然而,想要制止滥砍滥伐,谈何容易。

    当h河中游地区人口增多,需要大量燃料,需要大兴土木,于是樵采、伐木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山变秃,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自然就越来越严重。

    但是,官府不可能封山,首先木质建筑隔一段时间就得修补,有时候失火还得重建,这就决定了每年的伐木量不可能低。

    其次,各地百姓需要燃料生火做饭、照明,还要驱寒。

    如果不许百姓樵采,等同于让百姓在饥寒j迫中死去,大家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

    当百姓吃不饱饭、生存都成问题时,环境、民生二选一,统治者该选哪个,答案不言而喻,即便知道滥砍滥伐不好,也只能视若无睹。

    宇文温的思绪愈发扩散,渐渐走神,以至于那位讲解的官员请示时,他居然都没听见,待得旁边宦官低声提醒,才回过神,却有些茫然。

    宛若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却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

    中书令王頍见着天子走神,赶紧救场:“陛下,此次h河汛期,虽然未造成巨大损失,但治水大使建言,酌情减轻各地今年的租调...”

    “嗯....”宇文温沉y着,做思考状,以便拖延时间好捋顺思路,思来想去,索x把p球踢回去:“关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