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重回明朝当暴君> 第15章 梦回大明之萨尔浒战役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15章 梦回大明之萨尔浒战役

    辽东是崇祯永远的梦魇,对于辽东的乱局,崇祯不仅仅只是头疼那么简单,更多的还是无奈。卡Kа酷Ku尐裞網

    朝堂之上的东林党和内廷的阉党无休无止的嘴炮早就让崇祯受够了,加上东北的外患,让崇祯有些疲于应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皇太极之所以能够在辽东做大,其力量是从其父努尔哈赤开始就巩固起来的,而并非是他皇太极一人之力。

    当崇祯接任大明第十六任领导时,家底早就已空了,是要啥没啥,留给崇祯的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话不假,但崇祯发现他这个皇帝的威望与权利正在受到威胁。

    国库呢?早就给折腾空了,也难怪自己的皇兄,天启哥哥还要做木匠活补贴家用。

    毕竟董事会主席的权利不是盖的,分分钟就能把小啰啰给收拾了,只可惜造化弄人,倒戈者以及小人太多,许多狗贼混淆视听,让崇祯不能把经历放在正事上,比如:与妃子以及皇后的造小皇子计划便不能一度不能很满意的开始进行。

    首先就是那个奇奇怪怪的阁,还弄了一个什么阁长,说的好听点就叫做内阁首辅。也就是他们的带头大哥,内阁的老大,说话最有份量的那个人,不论是出行还是办公,当然派头也是最大的,最豪华的。

    内阁首辅,又叫做首席内阁大学士,是对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

    无论是嘉靖还是隆庆乃至到万历初年,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之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掌握票拟权,次辅不敢与之抗衡,比较有名的有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

    对于内阁,崇祯早就想对其进行改革,但想要把它搞掉却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所涉及到的利益者太多太多。

    一旦让一个大佬失业,势必会引起许多的大佬的反抗,一个大佬的倒下,就意味着千千万万个大佬的站起来。

    崇祯登基前十多年的萨尔浒战役,一场改变明朝命运的战役。

    这场战役被评价为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一切都要从一个小人物的发家史说起。

    这个叫努尔哈赤,后来小家伙碰到了一个改变命运轨迹的人,这个就是李成梁。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李成梁的好朋友。努尔哈赤和李成梁还是亲家,努尔哈赤的弟弟,叫做舒尔哈齐,这位舒尔哈齐有个女儿,后来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做妾。

    努尔哈赤在母亲死后,才十岁,继母又对她不好。甚至来说很刻薄,到了19岁,于是乎不得不分家。

    其实分家另过是明代女真人的习俗,一般年长的孩子会在成年后带走一部分家产分家另过,家中留守产业的主要继承人是幼子。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分家可不都是好事,因为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努尔哈赤是破落的女真贵族之后,相对于某一个酋长的后裔。

    少年时代继母就以分家的方式将他和兄弟舒尔哈齐赶出了家门。

    在经过一番人所共知得奋斗后,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打下了自己的“江山”。

    在朝鲜人的记录中,努尔哈赤兄弟被称为“二酋”,努尔哈赤是“努酋”,舒尔哈齐是“小酋”。

    舒尔哈齐也是女真人中著名的勇士,有“达尔罕巴图鲁”的美称。“巴图鲁”在蒙古语中是勇士的意思,“达尔罕”是蒙古的官职,只授予在战场上救过大汗的战士,“达尔罕巴图鲁”是双重的勇士称号。

    努尔哈赤当时被称为“淑勒贝勒”,舒尔哈齐在建州女真内部也被称为贝勒,兄弟二人都是建州部的主人。

    而一个人的力量大小,用财富和人马来衡量绝对没毛病…

    在财富和人马上,舒尔哈齐是仅次于努尔哈赤的。

    这表明努尔哈赤是一号人物,实际上的领袖,而舒尔哈齐是绝对的二号人物,没有什么问题。

    努尔哈赤一共有弟兄五人,他自己是长兄,四弟雅尔哈齐早亡,穆尔哈齐,舒尔哈齐,巴稚喇三人皆曾先后追随过努尔哈赤起兵征战,并且屡获战功。

    舒尔哈齐排行老三,比努尔哈赤小四岁,同一个母亲。本人兄弟两人关系就不错,自从母亲死后,两人感情更加亲密,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基友。

    患难见真情,在当时那个险恶的环境里,兄弟两人过得及其不容易。

    舒尔哈齐始终是大哥的得力助手,他为努尔哈赤赴汤蹈火,冲锋陷阵,二十岁时成为努尔哈赤身边最勇敢的战将,而努尔哈赤也多次对其提拔。

    努尔哈赤麾下有人马万人,大将百余名;舒尔哈齐有部下五千人,诸将数十名。

    接待外宾时规格相等,练兵时各自聚集人马。

    八旗和最初源于满洲人的狩猎组织有关,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后来形成清代的军事根本制度。

    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

    因为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于是被称为牛录。

    因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于是就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建州三卫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

    所以最早的八旗旗主只有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两人,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当时就在叔叔的旗下。

    在随着力量的增强以后,努尔哈赤获得了更多的接触上层的机会。

    努尔哈赤上京朝贡的次数为7次,舒尔哈齐的次数为3次,并且两人拿的都是最高等级的都督敕书。

    “敕书”更多意义上差不多相当于一种凭证,“人凭文书官凭印”。

    敕书本是明朝政府为落实自己的羁縻政策,“羁縻政策”源自唐宋,元朝完善成土司制度,明朝时期达到鼎盛中后期开始崩溃,至清朝基本改土归流完毕。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通过这种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从明洪武十五年起,明朝政府开始着意招抚元代治下的女真部族,并赐给酋长们一些没有职权、不拿俸禄的虚衔,借此来维系上古贤君留下来的宗藩体制。

    这一点有点像赵匡胤,在登基后不久,和赵普谈论起五代时的动乱,赵普一语道破:“过去的动乱,就是由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也并不太难,只要削夺其兵权,管制他们的谷钱,收了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

    赵普这一番话,使赵匡胤惊叹不已。于是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

    在明朝的积极经营下,明朝中前期女真人的朝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女真卫所的朝贡使节络绎不绝,而朝廷对于远道而来的使者们也是“悉听来朝”,不加拒绝,且非常忠诚。

    在这一年舒尔哈齐掌握了140道敕书,努尔哈赤更是掌握了360道,而建州女真的敕书总数是500道。

    敕书是明朝赏赐给女真首领的委任文书,也是女真人进入马市交易的凭证,女真首领更可以凭借敕书到京城进行朝贡贸易。

    有了朝廷的敕书,女真首领就等于取得了人参、毛皮贸易的批发权,就相当于获得了牌照,等于控制了部众的生计,而同时敕书的多少也反应了女真首领的经济实力。

    抚顺方面给建州部的赏赐者是努尔哈赤五百两,舒尔哈齐三百两。

    在马匹方面,努尔哈赤私人有七百匹战马,舒尔哈齐有四百匹。

    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关系在女真人中叫做“两头政长”,是女真的旧习俗。

    努尔哈赤老祖宗猛哥帖木儿死后,凡察即位。

    “凡察”是建州女真人,元末斡朵里万户府万户童挥厚之子,明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

    <cen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center>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