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山沟皇帝>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微服私访秦淮河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微服私访秦淮河

    为盟主“烦人的烦恼”加更!感谢兄弟的支持!

    ————

    以传统观念来说举人入仕后肯定是不如进士的进前途好的尤其是在经历过科举制度完善的前明别说举人不算正途了就算是同为进士不入翰林都没有办法成为部堂高官。

    尽管大唐王朝和前明的科举制度不一样而且是建国初期对官员的缺口极大哪怕是以举人功名入仕也能够获得官职并升迁但是总归到底士子们还是担心认为举人就去入仕的话以后的发展肯定受阻。

    所以但凡是有点心气的人都是想要直接参加会试而不愿意以举人功名入仕。

    实在考不上了或者是有其它迫不得已的理由才会直接以举人的功名入仕。

    这种传统观念也是让李轩当初试图以乡试代替省考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不甘心啊既然乡试无法代替省考那么就另走他路!

    所以现在的李轩干脆是断绝了在乡试、举人身上的想法既然士子们不愿意以举人功名入仕那么就干脆不要以举人功名入仕好了不就是进士、博士嘛。

    这个简单朕直接扩大会试的规模设立各省会试分考点作为省考也是一样的效果。

    所谓的进士、博士和举人会试和乡试不过就是称呼上不一样而已。

    李轩的最终目标和进士、举人之类的没啥关系也和会试、乡试什么的没关系他的真正目标是建立起来完善的官员考试制度。

    这种考试制度不仅仅是用来招募中级官员的而是要来招募广大的基层官员的。

    用品级来说那就是正七品和从九品的差别。

    但是会试分考点的计划行不行得通后期效果如何会造成什么比较大的影响

    具体还得看宣平八年的科举情况进行的如何尤其是直隶四道会试分考点的考试是否成功。

    这个消息在年初传出来后对于直隶四道的士子们而言自然是高兴无比啊因为直隶四道会试分考点只允许本地户籍的举人进行报考外籍是不允许报考的而且考上之后虽然不安排在本道任职但是安排的职务也会是在直隶其他三道。

    直隶四道这可是繁华地方其赋税占据了整个帝国将近一半的赋税在这样的好地方里任职自然是被官员们视为肥差这捞外快都能比在穷乡僻壤里捞得多。

    因此直隶四道直接开设分考点对于他们的当地士子们而言自然是好处多多他们不用去拼会试、殿试了可以直接在家乡进行考试名额更多竞争更小。

    但是其他省份的士子就有意见了。

    凭什么直隶四道的有分考点我们那里就没有啊?

    士子们的意见还是需要进行一定尊重的的所以很快礼部那边就是传出来了消息直隶四道的会试分考点只是试行如果试行效果好的话那么就会陆续在各省进行。

    这个消息让士子们满意了但是却也引来了更多的议论声。

    什么议论?

    不少人都担心这么大规模录取士子对财政的压力将会极大。

    要知道大唐王朝本来就是一年一科举进士科之外还有博士科每年一千多号人都不怎么好安排了如今各省都来分考点的话就算一个省几十个人那么加起来那也是几百个啊。

    这样的话大唐王朝一年就出现两千多个进士、博士需要安排需要给他们支付工资。

    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

    不少官员们的担心以他们传统的眼光来看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李轩看来却是多余的。

    谁他妈规定进士就必须是七品官的从九品也是可以的嘛。

    按照李轩的设想所谓的进士、博士功名只是让他们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证而已而不是让他们一步登天让他们从基层做起很正常啊。

    到后期的话大唐王朝的所有官员哪怕是最基层的科员都是需要从会试里选出来的。

    这一次把进士的品级从正七品降低为从七品就是一个试探如果顺利的话明年李轩就决定把新科进士的品级降低而正八品再过几年就降低为从八品再到正九品从九品。

    到时候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一甲的进士及第是正九品二甲和三甲进士是从九品。

    别指望着考中进士后就一步登天当什么县令了。

    别说以后了就算是现在也不行了大唐王朝的县令品级可不是传统王朝的正七品而是正六品正儿八经的核心中层官员别说县令了就算是县丞那也是从六品。

    新科进士不过是七品而已当不了县令去年的新科进士下放到地方都是下放到地方的各级地方衙门的各部门里任职。

    这一点其实很多新科进士也不满意但是不满意也没有办法如今的大唐帝国就这个鸟样你想要当官就按照这个来不愿意滚蛋!

    天底下的读书人多了去想要当官的更多不差你一个。

    更何况当官对于读书人乃至对于所有国人而言都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几千年所形成的官本位环境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而且李轩也没有打算去改变。

    进行了新一轮改革之后的宣平八年会试就是在诸多人的关注中开始举行了不过相对来说金陵城里的会试倒是没多少人关注了关注的都是直隶四道的分考。

    江南道的分考更是引人关注同时也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一个分考点足足有五百多名举子报考并竞争二十名进士科、二十名博士科一共四十名贡士的名额。

    录取率甚至比金陵城的会试还要更低一些。

    金陵城的会试考生预计有五千多人而录取人数预计是千人比例大概是五比一但是江南道的录取率则是达到了十比一。

    为何?

    这是因为江南道的举人数量是在是太多了作为读书风气最为浓厚的一个地区这里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大唐王朝为了照顾其他省份的士子宣平六年开始也是效仿前明录取进士各省严格限定录取人数江南道每年的名额其实也就四五十个左右。

    这个名额对于一个道而言算得上是很多了比其他省都要多。但是对于江南道这种文风浓厚的地区而言却还是少了。

    他们每年的竞争都是相当激烈的如今多了这么一个分考的途径之后很多江南道的学子都是跑到分考点来报考了。

    更加不要说分考点里考中的考生是会分配到直隶四道任职的这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是莫大的吸引力。

    当然了有得也有失去了分考点考试考中了也别指望能够直接进入京畿各机构里任职了只能是期待以后调任升职再进入京畿了。

    在金陵城参加会试的话名次优秀者是有可能被直接分配到京畿各部门任职的。

    在京畿任职和在地方任职这里头区别是很大的。

    二月下旬会试正式举行!

    李轩和往年一样亲自坐镇金陵城的会试考场不过还是和往年一样他只露了个面然后就回到后头处理其他事务了。

    考生们基本是没有希望近距离看到李轩的真正要看到还得等到殿试以后到时候李轩会亲自主持考试甚至当场阅卷这也是绝大部分新科进士一生当中仅有的一次近距离看到圣天子的机会。

    毕竟殿试过后他们就会到各处任职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很难升到高层然后再见到李轩的只有少数幸运儿可以一路爬起来然后有再一次见到李轩的机会。

    这一次会试的难度明显是要比往年的要难一些尤其是理科的内容。

    没办法随着大唐陆续开展近代教育而且也是在科举中加入了理科内容所以甭管愿不愿意想要步入仕途的学子们都得学习理科。

    在学习的时间久了学习的人多了也就让学子们的综合理科水平渐长如果现在还是以早几年的难度来出实体的话估计很多人都能考满分卷子但是这样也就失去了选拨人才的作用。

    因此加大难度是必须的。

    但是这样也就使得了很多学子们愁眉苦脸了尤其是去年考不上今年好不容易学习好了再来考发现难度又加大了其中的绝望是外人很难理解的。

    怎么说呢考不上的人有但是考上的人还是会有。

    五千多人里总是要挑选出来千人的因此不需要你做的多好只需要比其他人好就行了。

    外头的学子们对着卷子苦思冥想的时候李轩也是简单的处理了今天的琐事然后就直接返回后宫了。

    今天的事不算多主要是科举的事而科举的事李轩也是吩咐了下去自然有人盯着所以他很快就返回了后宫但是没多久他就是偷偷的带着侍卫和秘书溜出宫去了。

    趁着难得空闲一天他要来一场谋划已久的微服私访!

    微服私访的目的地嘛自然是李轩向往已久的秦淮河!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