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山沟皇帝> 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一亿六千万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一亿六千万

    宣平十九年不仅仅是对于帝国而言乃至对于全球而言都注定不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这一年大唐礼部下属的朝报司成为了最为繁忙的部门每天都是愁着该如何从众多的大新闻里选出来适合的放在前面的几个版面上毕竟什么新闻该上什么版面那都是重大的问题代表着官方的直接表态是不能乱发的。

    而造成宣平十九年里同时爆发出来了众多大事件其引子固然是火车和轮船的大规模应用等等但这些只是一个引子而已真要归根到底的话宣平十九年所出现的变化是帝国持续了将近二十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科技等全方面改革发展后的一个爆发!

    这种巨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大唐崛起并进行诸多改革以后就必然会出现这种事情!

    现在只是让人们看到了而已!

    在前些年人们兴许也能够感受到华夏大地的变化但是整体感觉却是不怎么明显的对于绝大部分帝国子民而言其实大唐治下的华夏和传统的封建王朝治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他们依旧种田交税服役并且除了极少数人外大部分人依旧不会走出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去外面看一看世界的变化。

    真正能够感受到华夏大地巨变的还是生活在城市里尤其是工商业发达地区的城市比如说上海。

    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们应该是最能够感受到这种社会的巨大变迁了无数的荒地变成了工厂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人们以及汇成了上海这个奇特的现代化城市。

    而在宣平十九年哪怕是普通人也是能够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的感受兴许不会太过全面但是多少都会感受到比如说水利大建设进入到今年很多地方上的水利设施已经是建设完毕。

    这些水利设施并不是都是洪泽湖防洪大堤长江黄河大堤这些超级工程其实更多的还是乡间的小型水利设施以浇灌农田为主。

    历尽数年的建设大部分地方已经是完成了上头交代的任务把辖区内的基础水利设施搞了一遍兴许有些地方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做的并不够完善但是总体而言这一场波及全国的水利大建设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其中最明显的证明就是在宣平十九年里全国范围内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风调雨顺很多地方的佳降雨量不足而有些地方则是出现了大暴雨帝国那么大总会有一些地方出现或多或少的天气反常的。

    但是这些气候上的变化并没有太过影响帝国的粮食产量。

    根据农部方面的报告宣平十九年里全国范围内并没有什么地方出现粮食绝产等大灾害同时因为水利设施的普及让很多下等田变成了中等田中等田变成了上等田如此也是使得粮食产量进一步增加。

    宣平十九年税部统计的‘农业税’征收情况将会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五左右。

    可别小看这百分之五要知道帝国的农业税基本都是固定征收的既然有增加那就代表着开发了更多的耕地或者是普通的下等田变成了上等田。

    农业税因为并不是按照粮食产量的比例来征收而是按照田亩的数量来征收所以这还无法真实的反应粮食产量的变化。

    但是大唐粮食总公司所反馈上来的消息却是足以反应帝国的粮食产量变化了。

    宣平十九年秋收的时候大唐粮食总公司下属的多个省份的分公司都是紧急向总公司求援。

    为什么求援?

    因为各地的分公司发现预备用来收购粮食的资金不足了!

    大唐粮食总公司作为大唐帝国里最大的粮商一直都是坚定执行粮价稳定政策通过收粮放粮等措施用来平衡粮价。

    而今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有些多哪怕是部分粮食分公司已经是意识到了粮食增产出现大丰收提前准备了巨额资金但是依旧没有想到粮食会增产到这个地步。

    尤其是湖广两省粮食公司反馈上来的数据显示湖广地区粮食产量竟然是比去年多出了百分之二十当地的人口显然是无法消化这么多粮食的当地的农民们会把多余的粮食拿出去贩卖!

    普通的粮商们又不是傻蛋早就知道粮食大丰收了那里还肯按照去年的价格收粮啊甚至都不愿意按照当地粮食公司制定的粮食价格区间的最低计价收粮!

    按照他们的预计这要是收上来了收多少亏多少!

    普通的粮商们不敢收了那些农民们自然是一窝蜂的把粮食抬到了粮食公司门口而为了稳定粮价做到灾年粮食不涨价丰年粮食不跌价大唐粮食总公司向来都是坚定的按照自己制定的价格区间进行收粮或者放粮的吗而且是不设上限的那种。

    但是这收的粮食多了这资金储备也是出现了大问题最后不得不向总公司求援!

    当然了大唐粮食总公司家大业大手里头随时都囤积着无数的粮食以及现金而且大唐粮食总公司其实也是很赚钱。

    他们从粮食产区里收购粮食都是按照比较低的价格区间收的而运到粮食消费区往往都是按照粮食价格的较高区间出售的这个过程里虽然说运费比较大利润不算高但是架不住人家量大啊!

    这些年来大唐粮食总公司每年都赚取不少钱除了经营过程里缴纳税收外还额外上交了不少的利润。

    所以即便是湖广地区出现丰收年对当地的分公司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在整个大唐粮食总公司里并不算什么大笔资金调集过去后继续敞开了收购粮食!

    这些收购的粮食一部分会运往其他地方出售尤其是缺粮的地区一部分则是进行精加工做成各种产品比如说酿酒就是大唐粮食总公司的一大主要业务。

    另外还有一部分则是会收入粮食储备仓库作为帝国粮食战略储备的一部分。

    大唐粮食总公司在全国各地建立的粮食储备仓库那可是多的很仅仅是在金陵城的战略储备仓库其内储备的粮食足够让整个金陵城地区的数十万人口吃上足足十年!

    粮食增产足以说明帝国持续了数年的水利建设已经是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当李轩看到来自大唐粮食总公司以及其他部门的相关报告后他就知道距离让全国子民吃饱饭这个伟大的战略目标虽然还很远但是已经是看到了一丝曙光了。

    至少这几年里帝国上下已经是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饥荒事件!

    当然了仅仅是没有大规模的饥荒事件而已很多地方的子民依旧是吃不饱饭的。

    对于此李轩很清楚但是也是很无奈在没有化肥没有杂交水稻的年代了养活超过一亿六千万人口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至于想要让这一亿六千万人都每天吃饱饭说实话这个难度有些大。

    至少以目前的大唐帝国的技术能力是无法达到的。

    毕竟让全国子民不出现大规模饿死的情况和让全国子民天天能吃饱这里头差距可是天差地别的哪怕是后世的华夏那也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勉强达到吃饱饭这个标准。

    更何况自从帝国统一后因为没有战乱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遵照着古老的传统开始逐步加快这个增长速度甚至比可耕地的开发速度还要快。

    而按照户部刚刚完成的人口普查的情况来看帝国的人口已经是达到了超过一亿六千万。

    户部在宣平十五年开始就进行人口普查了不过受到交通、通讯落后等诸多麻烦直到宣平十九年才是勉强完成其数据很多其实也并不是完全准备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依靠推测和数学计算得来的尤其是对边远山区的人口统计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这一亿六千万人口几乎所有都是生活在本土地区而生活在若干海外领的人口加起来不足五十万而生活在各殖民地的人口加起来也就十多万而已。

    其中拥有最多移民的海外领是琉球府户籍人口约为二十万不过这二十万人里十多万人都是入籍的扶桑女子真正的常住人口其实没有这么多顶多也就几万人而已。

    扶桑女子通过正规渠道入籍帝国通常都是在琉球府大隅县入籍同时这些扶桑女子只是户籍在这里而生活居住的地方则是在本土。

    而且很多人其实已经把户籍迁移到了华夏丈夫所在地或者是在国内的其他地区这十多万只是户籍还留在大隅县的扶桑女子而已。

    这么多年来从各个渠道入籍大唐帝国的扶桑女子总人数应该是超过了三十万人。

    这三十万人几乎都是年轻适龄生育女性让国内众多的单身狗们大喊帝国万岁!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