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五十三章 温饱之后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五十三章 温饱之后

    十一月中旬的时候,小陇山中已经非常寒冷,滴水便能成冰。本↘书↘首↘发↘追↘书↘帮↘http://不出意外的,一场鹅毛大雪无声飘落,将原本就遗世独立的天云寨与山外的世界彻底隔绝。

    秦颂这次回来,已经做好了陪伴大家在山中过冬的打算,所以真到了大雪封山时,也没觉得有什么值得焦虑和担心。

    王世雄在前几天便带着十几个得力的手下出山了,他要将那份“寻亲名单”交到吴磷手上,然后就在山外活动,帮着复兴军发展第二批成员。

    老王是个闲不住的人,天云寨中有秦颂亲自坐镇,他正好可以出山大展身手,顺便还能去灵宝峡内向师傅薛式求教。

    秦颂和王世雄都没有放弃香泉镇的意思,他们想把香泉镇作为天云城的外围据点,等复兴军第二批一千人招满后,就放到香泉镇上整训一段时间,再从里面挑出合格的,悄悄送到天云寨接受更加系统的训练和培养。

    因为香泉镇坐落在小陇山的东面一百多里外,而小陇山的西面还有诸多州府被金军占领,所以秦颂还想在距离天云寨较近的秦州冶坊堡一带寻找类似香泉镇这样的地方,并将那里也作为外围据点。

    王世雄离开没有多久,当秦颂看到天上铅云开始密布时,便给正在各处采矿点忙碌的复兴军士兵下令,让大家趁着雪没有落下来之前,全部撤回天云寨中。

    经过近半个月的突击挖掘和转运,寨内不仅积攒了几十万斤高品质的泥炭,而且还按照秦颂的要求运回来了几万斤黏土,还有几万斤的铜矿。

    按照平均一个人一个冬天需要五百斤煤来计算,天云寨内目前总人数八百出头,几十万斤煤足够用来燃烧取暖了。

    实际上,一个人用不了这么多的煤,因为复兴军的士兵是集体居住,而来自香泉镇的百姓是按户居住,所以取暖的时候可以节省至少一半的煤。

    就算燃煤充足,秦颂还是觉得直接把煤块放进火塘里面燃烧太浪费,而且煤炭里面掺杂的硫化物燃烧时会产生令人窒息的毒烟,所以他将原本就紧张的劳力分出来一半,让他们专门去采挖黏土和铜矿。

    黏土跟煤粉混合之后,可以制作蜂窝煤。

    铜的熔点接近一千一百度,比铁的熔点低四百多度,从铜矿中炼铜要比从铁矿石中炼铁容易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华夏的先祖们在掌握了炼铜技术很长时间以后,才学会炼铁的原因。

    秦颂打算用炼出来的铜做为煤炉的外壳,还有排风的管子。铜的耐腐蚀性比铁好,延展性也比铁好,用铜皮卷管子要容易许多。

    当天上开始飘雪的时候,孩子们都兴奋的跑出来在雪地里疯跑和玩耍,但秦颂却没有这份闲情逸致。他正亲自领导着三个攻关小组在为煤炉、排烟管和蜂窝煤的事情挠头呢。

    许多事情都是看起来容易,但实际上手才知道有多难。

    炼铜得有专门的器具,做蜂窝煤得有塑型的模具,做煤炉得有隔热材料和耐火材料,而所有的这些都需立足现有的条件进行试验,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和步骤,大家就得烧煤块。卡Kа酷Ku尐裞網

    虽然有难度,但跟制造火枪和大炮相比,却又不算什么。

    秦颂是个很有毅力的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绝不会绕道走,在他的指导和参与下,负责炼铜的小组终于将红彤彤的铜水从坩埚里面弄了出来。

    有了铜料,制作蜂窝煤的模子也就不是问题,至于铜管之类的更是抡起大锤敲打的力气活。

    煤炉的耐火内胆就用黏土混着炼铜剩下的废渣凑合着用,至于内胆和外壳之间的隔热填充物,则用煤块燃烧过后剩下的废渣代替。

    三个攻关小组在忙着研究设计的时候,其余人则拿着铁锤甚至是石锤在敲煤块,不把这些块状的泥煤敲碎成粉状,还是做不成蜂窝煤。

    当山谷中的积雪超过两尺厚的时候,名为“黑炭”的第一台煤炉终于通过试用检测而定型。

    看着面前这个跟水缸差不多大小的煤炉,尽管秦颂的心里还是觉得不满意,但看到参与攻关的工匠们一脸自豪的样子,秦颂知道大家已经尽力了。

    从无到有的过程最不容易,现在积累了技术,等以后有了更多更好的材料,秦颂有把握造出一台跟后世样子差不多的蜂窝煤炉来。

    有了第一台“黑炭”的诞生,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秦颂再去操心了。

    赵新良专门负责带着一群工匠打造蜂窝煤炉,王本田带着另外一群人负责在山洞里面制作蜂窝煤球,李长顺负责带着人将制作好的笨重煤炉抬进各家屋中,然后帮着连接和架设排烟管,最后再手把手的指导大家如何引炉,如何换煤。卡Kа酷Ku尐裞網

    能够在二十一世纪还被广大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广泛使用的蜂窝煤炉,虽然谈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但绝对是最适用最亲民的发明!

    在寒冷的冬季,屋内放上一台蜂窝煤炉,炉子上摆一只装满水的铜壶,炉中的有毒废气被排烟管引到室外,铜壶嘴里喷出的蒸汽就是最原始的加湿器,正好给干燥的房屋内提供一些水分。

    男人围着炉子做一些修修补补的活计,女人坐在距离炉子不远的地方织布纺线或是纳鞋底、做鞋面,孩子们赖在父母的身边叽叽喳喳,等惹得爹娘烦躁时,一通训斥,然后乖乖爬到炕上去完成先生布置的作业……

    早上起床时,炉子上座的热水可以用来洗脸。

    晚上睡觉前,炉子上座的热水可以用来泡脚。

    除了提供热量和水分,在炉子上架一口铁锅,把底下的风门一抽,就能在锅内煮菜做饭,还能在炉子上炖肉熬汤、熬药……

    可以说,在寒冷的冬天,只要拥有一台蜂窝煤炉,那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很快,天云寨内的军民都适应了拥有蜂窝煤炉的生活。

    秦颂亲自负责,在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后,马上又将精力投入到了新的课题上面。

    都说饱暖思那啥,如今的天云寨内,绝大多数都是血气方刚的男丁,之前他们忙着挖地基,忙着砍树盖木屋,忙着采挖和运送矿石,天天累得狗一样,倒在大通铺上立马就能睡着,所以不用为他们发泄精力的问题而担忧。

    现在大雪把外面全都遮盖了,为了在各个木屋之间行走,挖出来的雪道都快没到大人的脖子上,搞得秦颂组织大家操练都没地方。

    既然没地方操练,又担心大家闲出事来,秦颂只好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改造和学习教育!另外,站军姿和整内务这种项目在室内就能搞,秦颂也没落下。

    于是乎,复兴军的六百多名汉子有“福”了。

    能亲耳倾听号称诸葛转世的秦统领谈古讲今,指点江山,分析时事,这是多么荣幸的事情!

    秦颂把讲坛设在暂时充作食堂的那个山洞里面,每天朝食结束后,登台开讲。凡是复兴军的战士,除了少数巡逻执勤人员,其余人不得无故旷课,香泉镇的大人和孩子们也可以来旁听,不做强制性要求。

    为了达到教育和启发军民的目的,秦颂每次开讲之前,都会坐在自己屋内精心撰写讲课提纲,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知识点,还会请翟猛帮着参详。

    秦颂的讲课,主要分为历史、地理、时政、军事和逸闻趣事五大类,按照顺序岔开了讲,第六天进行小结和现场提问,第七天休息。

    讲课之前,秦颂还没有到,临时充当秦颂书童的二毛便会捧着一叠讲稿,赵炎会端着一只大陶杯,两人昂首挺胸地走到木台的小方桌旁,将讲稿用镇纸压好,将陶杯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随后,挽着发冠,身穿藏青色儒生长袍的秦颂便从当中预留的通道走到木台上面,然后一撩袍角,稳稳的坐下来。

    “今天,是《博学讲坛》开讲的第一天,按照课程表,咱们来聊一聊上古至先秦的那些历史。所谓历史,是对我们先祖曾经做过的那些事情的记录,甚至是一些传说。在上古时代,因为还没有文字,也没有纸,人们只能通过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以此缅怀那些对族群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们。比如,三皇和五帝……”

    随着秦颂娓娓道来,士兵们原本以为会像在私塾里面听老先生念经那般枯燥的授课,却是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是恍然大悟。

    在秦颂的讲述中,没有高深难懂的语句,也没有假大空的道理,他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把三皇五帝那些神坛上的历史人物拉近,让大家明白上古时期人类的生存有多么艰难和不易,也让大家明白人类正是在不断的斗争中才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

    秦颂一口气讲了一个时辰,喝光了满满一大陶杯的茶水,但他心里想对大家说的话远远不止提纲上面那些。

    山洞里面光线很暗,除了讲台上那张桌子左角燃着一支蜡烛,别的地方都黑乎乎的看不清楚。

    坐在台下的人们,将目光投注到秦颂身上,渐渐觉得他仿佛化作了一团光芒。</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