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五十四章 论功行赏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五十四章 论功行赏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卡Kа酷Ku尐裞網「^追^书^帮^首~发」

    当秦颂坐在山洞的木台上给一群原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粗鄙平民讲古喻今时,山外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正以很快的速度,从秦岭以北向着秦岭以南,从汉水上游顺着长江往东,一路传播!

    在这个人人期盼英雄降世力挽狂澜的混乱时代,秦颂的忽然出现,让许多宋人多了几分期待,甚至是幻想。

    关于这个少年的故事,只要听上几句,就会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一把大火,烧死了三百凶猛的女真骑兵!

    一声令下,射死了狡猾凶残的完颜撒离喝!

    一条妙计,击破了金国十几万大军!

    最初,关于他的事迹只是在渭水两岸以及和尚原至仙人关一带流传。随着赶赴前线支援宋军的民众返回老家,随着吕祉押解着成群的金军俘虏向东而行,秦颂这个名字便与张浚和吴玠的名字一起反复出现。

    秦颂是吴玠的参军,说明吴玠慧眼识才,不拘一格。

    秦颂是张浚的学生,说明张浚甘做伯乐,有意栽培。

    民间老百姓最喜欢听的就是类似少年复仇这种段子,而秦颂的经历完全符合大家的口味,如果再加上张浚和吴玠这些文臣武将,那就更添许多谈资,怎么掰扯都有意思。

    张浚和吴玠对于这些传闻自然是乐见其成的,所谓的官声人望,不就是靠着民间百姓们口口相传,然后越传越响嘛。

    相比于“泼了菜(蔡京),打破筒(童贯),便是人间好世界”这种负面的童谣,作为少年英雄秦颂的举主和老师,在民间的形象自然是正面和光明的。

    吕祉还没有走到杭州,朝廷就派了一大群官员前来迎接,那些以前在朝堂上喜欢找吕祉麻烦的官员,此时全都闭紧了嘴巴,没有人再敢随便指责枢密院指挥调度无力,在西线辉煌的战绩面前,胡乱说话会招致众怒。

    皇帝赵构根本没有想到西线的将士如此勇猛,仅以富平战后的剩余残兵,竟然屡屡在秦岭一线打得金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在他的记忆中,貌似自金军南下以来,就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大亏,一下子折损三、四万兵马,大小头目被俘虏了四百多人。

    虽然赵构的骨子里带着几分胆小懦弱,但作为大宋的皇帝,在将士们取得辉煌战功的时候,该奖赏的还是要大力奖赏,该提拔重用的,自然也是要加官进爵。

    赵构心里已经想好了,这次不仅要给西线主将吴玠封侯,而且还要任命他为凤翔路节度使,让他全权负责秦岭一线的抗金大业。

    除了厚赏吴玠以及他麾下的有功将士,赵构还想把张浚调回朝堂,让张浚进入政事堂,与赵鼎等臣子一起辅佐自己。

    不过,在朝议的时候,代替吕颐浩出任首相的范宗尹提出了异议。范宗尹认为张浚的功绩可以入政事堂,但以他的军事才能,更适合前往淮河一线坐镇指挥,负责东线的抗金事宜。

    范宗尹的意见,得到了不少朝臣响应和支持。

    赵构虽然明知范宗尹是怕张浚入阁后从他手中分权,但东线的战况确实令人糟心,把张浚从川陕调到秦淮一线,接替在镇江负责东线战事的吕颐浩,让吕颐浩回朝,这样就能让朝堂内外的势力更加均衡。

    当皇帝和朝臣们还在为如何封赏有功之臣各怀心思时,吕祉已经押解着两百金国俘虏抵达杭州城北二十里外。

    皇帝为了表示重视,亲自出城十里相迎。

    得到消息的杭州民众,早早的来到了城北,拥立在官道两侧,垫着脚,透过兵将组成的人墙,向内张望。卡Kа酷Ku尐裞網

    人们都想看看金国俘虏长什么样子,是不是青面獠牙,赤发巨口,一个个都像寺庙壁画上的罗刹恶鬼。

    皇帝亲自出城迎接,这是极为隆重和荣耀的事情,一般只用在大军凯旋而归时。西线将士虽然不能亲至,但他们取得的辉煌战绩却足以让赵构出城相迎。若非太庙还没有修建,这样的功绩都够他去太庙里面跪着向祖宗汇报一番。

    吕祉进城,被皇帝请进宫里,要听他当面讲述西线将士获胜的经过。

    吕祉随身带着一份新式地图,图上是已经标绘好的作战经过,他效仿秦颂当初在吴玠营内向张浚汇报的做法,指着地图给赵构详细介绍了仙人关之战和第二次和尚原大战的经过。

    赵构得知这新式地图乃是一位忠烈文臣的后人制作出来的,心里便有些高兴,等到他从吕祉口中屡次听到秦颂的名字,顿时来了兴趣。

    赵构特意打断吕祉的讲解,让他说一说关于秦颂的事情。

    吕祉对秦颂的印象很好,特别是秦颂陪他前往仙人关的那段时间,不仅对他尊敬有加,而且勤快懂事,把他想到想不到的事情都承包了。

    虽然仙人关之战是宋金之间第二次和尚原大战的分战场,但却是吕祉亲自坐镇取得的胜利,如果当时没有秦颂在身侧,吕祉无法想象自己能否顶住完颜撒离喝最开始的猛攻。

    吕祉没有刻意的夸奖秦颂,只用最平实的语句把秦颂从长安逃离之后的所作所为向皇帝汇报。这种时候,不需要画蛇添足,免得皇帝多疑,反而坑了秦颂。

    当赵构得知秦颂只有十八岁时,心里一动,有了一些想法。

    秦颂的出身清白,在西军当中也无什么根基和血缘亲戚,加之他的家人多遭金人戕害,这样的年轻人培养起来,肯定会对自己忠心耿耿。

    如果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秦颂此时知道皇帝的心思,他不但不会开心,反而会为此而发愁。

    伴君如伴虎,尤其是伴赵构,等于是用生命在刀尖上面跳舞。秦颂不想做秦桧那样的奸臣,虽然他跟秦桧一个姓,但他不想让“秦”这个姓氏蒙上千古之羞!

    皇帝在宫里单独见过吕祉不久,关于张浚、吴玠等有功将领的封赏便下来了。

    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论功升为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西军主将吴玠论功升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领奉宁、保静二镇节度使。

    仙人关守将郭浩论功升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副都统制,领洋州知州兼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

    西军副将吴磷因功擢升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统制,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接替其兄扼守和尚原。

    西军副将杨政因功擢升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统制,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知凤州,接替郭浩驻守仙人关。

    其余薛恒、雷仲等西军将领,皆有提拔擢升。

    除了给这些有功将士们加官进爵,更是有丰厚的银钱奖赏。为了表彰西军将士的战绩,朝廷拿出两百万贯作为赏金,直接调拨到兴元府,防止有人从中上下其手,克扣挪用。

    令人奇怪的是,在这诸多的封赏当中,却没有看到秦颂的名字。

    难道是皇帝有健忘症,把秦颂给忘了?

    那倒不至于。

    赵构亲自给张浚写了一封书信,让张浚将秦颂送到杭州,皇帝要亲自见秦颂,并且赐秦颂为进士出身!

    一百一十八年前,福清南隅有个虚岁四岁的孩童名叫蔡伯俙,应童子科考试,廷试时一字不差地背诵出当时皇帝赵恒写的御制诗,真宗见他机灵乖巧,当即赐诗一首,又赐他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职务,命他到东宫充当太子赵祯的伴读。

    这个蔡伯俙不过是拍了皇帝一记马屁,便被赐予了进士出身。秦颂在西北立下诸多功劳,又献上新式军事地图,还做出了两首传世诗词,赵构想要效仿真宗,给秦颂免去科举障碍,直接赐他进士出身,摆明了是要将他放进升官的快车道。

    皇帝御赐的进士出身,虽然没有一场一场考试取得的进士功名硬扎,会被一些人在背后议论,但秦颂有了那两首诗词打底,谁又敢怀疑他的才华呢?

    当初,像高俅这种靠着蹴鞠而讨皇帝欢心的市井混混,都能升为太尉,秦颂乃忠烈之后,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皇帝为他搞点特殊,不仅不会有损英名,反而会被传为佳话!

    皇帝要见秦颂的书信,还在路上,而新任参知政事的秦桧原本是该扬眉吐气的,如今却在为一封从北方传递过来的密信皱眉。

    当初秦桧从北面逃回来时,代理宰相范宗尹和李回等人极力替秦桧担保,朝廷这才让秦桧出任礼部尚书。然而当秦桧上位之后,便开始给范宗尹上眼药水。

    接替吕颐浩代理首相之位的范宗尹在朝堂上提议讨论徽宗崇宁、大观以来朝廷滥赏之事,秦桧一开始不明白皇帝的心思,所以极力赞成范宗尹的提议,但是赵构却坚决反对,不想讨论这个话题。

    秦桧察言观色,马上附和高宗,并以此为由在朝堂上开始跟范宗尹作对。七月份的时候,御史中丞沈与求上书弹劾范宗尹,说他当初识人不明,向朝廷举荐了汪伯彦这样的大奸臣,皇帝正好对三十岁就出任宰相的范宗尹不喜,便借此机会罢免了范宗尹。

    范宗尹被罢相没多久,秦桧便扬言说:“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秦桧拉拢的人故意在人多处问他为何不向朝廷献策,秦桧便说:“现在内阁没有宰相,就算献出了策略也无法执行。”

    很显然,秦桧这是在舆论造势。如果秦颂在朝堂,会一眼看穿秦桧这种小伎俩,但貌似这个时代的皇帝和大臣们就吃这一套。到了八月份,秦桧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首次拜相!

    一个从北方莫名其妙逃回来的官员,用了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靠着一张嘴忽悠,靠着迎合皇帝,竟然成了大宋朝的宰相!

    只是,秦桧这次担任宰相注定不会太长时间,因为范宗尹虽然被他排挤出了朝堂,可是吕颐浩这个老家伙却不会轻易放过秦桧。

    秦桧正在琢磨着如何对付吕颐浩,结果北面来了密信。

    北面的大人物们因为和尚原战败而大为震怒,他们对吴玠和秦颂恨之入骨,在给秦桧的密信里面,要求秦桧想办法扳倒吴玠身后的靠山张浚,同时搞臭秦颂,不能让秦颂成长起来,以后成为大金国的头等大敌。

    秦桧虽然拜相,但地位并不稳固,想要搞掉张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还有那个忽然冒出来的秦颂,金国的大人物们至于为了一个尚未弱冠的年轻人便如此大动肝火吗?

    尽管秦桧心里面很不乐意,但因为他的致命把柄全都攥在金国人的手里,所以对于这封密信上面交待的事情,秦桧还得想办法去完成。

    秦桧在密室中思谋良久,然后提笔写下一封书信。他在信中直言想要搞掉张浚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没有两三年的水磨工夫,很难见到效果。

    为此,秦桧向北面提出要求,一旦张浚被调往东线,北面要多打几场胜仗,让张浚不断犯错,这样皇帝就会质疑张浚的能力,渐渐厌恶和疏远他。到了那个时候,张浚也就离死不远了。

    至于对付秦颂,秦桧倒是很有信心和把握。只要把秦颂弄到杭州来,秦桧有很多种办法让他死无葬身之地。</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