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六十二章 偶遇老妪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六十二章 偶遇老妪

    秦颂在武侯祠旱莲树下所做的这首诗,虽然借鉴了杜甫的名句,但又写出了新意,算是一首格调很高的言志诗。★看★最★新★章★节★百★度★搜★追★书★帮★

    当然了,他才不会告诉别人自己抄袭和改动了陆放翁的《示儿》。反正陆游还要在九十几年之后才会出生,等到那个时候,秦颂已经作古了。

    杜甫在《蜀相》这首诗的收尾写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而秦颂把陆游《示儿》的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跟杜甫的这句做了一个移花接木,但表达的意思却从一个文人墨客的愤青味提升到了人亡政息的高度。

    “出师未捷万事空”不再是感慨孔明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是在警示世人:孔明七出祁山没有建功,却因此掏空了蜀国的家底,所以在孔明死后几十年蜀国就被魏国灭掉了。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果大宋的军队总是出师未捷,输给金军,最终也会落得一个万事成空的可悲结局。

    “但悲不见九州同”,原句照抄,就是字面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上句是出师未捷,下句自然见不到九州一统。如果不能打胜仗,别说是九州一统,现在的国土能不能守住都是问题!

    “长缨横扫中原日”跟“王师北定中原日”意思相近,但霸气的程度不同。

    秦颂记得后世太祖的诗词中有一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长缨代指的是大军,长缨横扫中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势,比王师北定中原更胜一筹。

    当初童贯跟金国人秘密达成协议,宋金联手灭辽,然后宋朝花钱从金国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倘若这笔交易真的达成,宋朝也算北定中原,但却是跪下求来的,这跟浴血奋战打下来完全不同。

    最后一句,“还来此处祭孔明”,是言志诗的收尾。秦颂肯定不能照抄“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又不是在写遗言,何况他才多大啊?

    言志诗对于格律对仗这些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主要还是要看作诗之人表达出来的抱负和志向。

    大泽乡,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虽然不是诗,但却激励着后来无数揭竿而起的平民百姓。

    唐代造反第一人黄巢,曾经作菊花诗言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后来,黄巢杀的李唐王朝人头滚滚,数百万人因他而丧命。

    秦颂的这首言志诗,当然看不出来什么造反的意思,而是表达了一种志在率领大军横扫北方,收复失地的决心。

    相信过不了多久,这首《过定军山》就会传播开来,同秦颂之前做过的两首诗词一起流传。

    然而,横扫中原的会是大宋的王师吗?

    或许,若干年之后,人们才会真正看懂秦颂这首诗的深意吧。

    负责看护祠庙的老头也是识货的人,得了秦颂墨宝后,十分小心的让人收起来,只等墨迹干透,就找人装裱,然后与祠堂内众多的文人手迹挂在一起,以供观瞻。

    秦颂带着人刚从武侯祠内出来,便遇到了意外之事。

    一位衣着褴褛的老妪,拦住了他,恳请他帮忙寻找家人。

    老妇人自称是代州崞县(山西原平)杨刘氏,乃永兴军路总管杨宗闵的夫人,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在抵抗金军时战死,因为金军攻打山西的速度很快,所以将她与一起逃难的家人冲散,从关中到陇右,再从陇右到汉中,沿路乞讨而至此地。

    这位老妪的状况不太好,面容枯槁,说话颠三倒四。若非秦颂有耐心,加之山西和关中的口音相近,这才勉强听懂了老妇人的话语。

    秦颂努力回忆杨宗闵这个名字,一开始还在想难不成是后世评书段子《杨家将》的原形,但仔细想了想又觉得不像。

    秦颂靠近老妪的耳朵,耐心说道:“老奶奶,若按你的说法,你可是朝廷重要官员的遗孀,可以去本地官府表明身份,他们不仅会善待于你,还会将此事上报,帮你寻找失散的家人啊!”

    老妪听完,摇头叹息说:“没用的,我去找过两次,他们觉得我在说疯话,给了一点吃的,就把我赶出官署了。”

    这倒也是实情。

    金军的西路大军攻陷山西和陕西的速度很快,许多山西百姓先逃至关中,接着又从关中逃亡至陇右,然后从陇右往南逃向汉中和蜀中。

    难民沿路经过的官府,要么官员已经提前跑路,要么正准备跑路,谁会真的在意一个老太婆的话?就算你是皇室宗亲,在这种逃命的时候,都没人愿意搭理你!

    秦颂又问老妪:“既然官署的人都无能为力,那你为何又来拦我?”

    老妪回答说:“我这些日子在武侯祠寄宿,听人说起过你的名字,你是张浚的弟子,你可以让张浚帮我寻找家人!”

    张浚现在可是权倾西南的大官,这老妪直呼其名,听起来很不礼貌,而且还想让张浚帮他寻找家人,好似在说疯话一般。卡Kа酷Ku尐裞網

    然而,秦颂却不这么想。

    让平民老百姓觉得是在说疯话的杨刘氏,假若真的是曾经的永兴军路总管杨宗闵的夫人,那她前后说的这些话在逻辑上就没有任何问题。就算她说话的语气有点大,可她是二品大员的夫人,看待张浚这般年龄的官员,就像看待自己的子侄辈,又何必客气?

    秦颂答应了老妪的请求,在武侯坪附近花钱雇了一辆马车,载着老妪一起赶往南郑。

    与此同时,已经抵达南郑县城的秦家人,此时已经被人领进了一座五进的大宅,安顿下来。

    这座宅子,是前任兴元府知府留下来的府邸。

    前任知府已经调往东南任职,新上任的知府正是张浚的助手刘子羽。

    刘子羽的老家远在建州,他来川陕协助张浚时,并未将家人带过来,所以并不需要住太大的宅院,只在官署里面住宿。这座府宅现在归于吴玠,而吴玠已经将家人安置在蜀中,而他本人还在和尚原驻守,所以就让秦家人住了进来。

    刘子羽不要,吴玠辞让。只从住宅这件事上,就能看出秦家的人脉。

    张浚位于南郑的行辕不在城内,而是在城北十里处的兴元湖旁。

    刘子羽前来拜访张浚时,他正躲在湖边的一片竹林里面垂钓。

    那个令张浚头疼的小姨子陈钰,这次竟然又跟着张浚的夫人从成都来到了南郑!

    亲兵领着刘子羽来到湖边,张浚放下手中的钓竿,邀请刘子羽到旁边的茅草亭内叙话。

    刘子羽故意调侃张浚说道:“德远今日真是好雅兴啊!”

    张浚比刘子羽小了十岁,他的官职虽然比刘子羽高,但私下里两人一直是以表字相称,以示亲近。

    张浚没好气的说:“彦修兄又来取笑于我!若你摊上一个容易招惹是非的小姨子,看你还能笑得出来!”

    刘子羽似乎不愿就此放过张浚,他故意问张浚:“你等的救星很快就要到南郑了,我只是好奇,万一他被你那才女妻妹看中,难不成你们师徒二人真要做成连襟,亲上加亲?”

    张浚老神在在的说:“做连襟又如何?总比现在这种情形好吧!我与秦颂并无任何血缘关系,只是传道授业,却不涉及伦常,他与陈钰之间的事情,与我又有何干?”

    张浚这话,倒也没什么毛病。虽然师傅和弟子做了连襟听起来有些别扭,但只要不是违反血缘伦常,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大宋的礼教虽然名目繁多,但里面还真找不出来禁止师徒二人分别迎娶具有血缘关系的姐妹。因为在这个时代,各种技艺的传承,都是师傅教徒弟,所以师徒关系的羁绊并没有那么严格。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秦铭和秦至兄弟两个年龄相差二十五岁,等到秦至成年后,假若秦铭的妻子杜氏族内有年龄合适的女子可与秦至配婚,但这女子却比杜氏低了一辈,难不成因为秦铭和秦至是同辈,就不能取那杜姓的女子吗?

    答案当然是可以娶!大宋的伦常,限制的是同姓近亲婚配,限制的是长辈跟族内晚辈的配偶发生不正当关系,限制的是晚辈与长辈的续弦或者妾室发生不正当关系,限制的是与兄嫂或者弟媳通歼的不正当关系,至于姐妹两个要嫁什么样的人,只要不是一夫多妻或者父子两个,那就没什么问题。

    说白了,师徒关系的约束性远远低于血缘关系,而女子在婚姻中依然是从属地位,只要占据主导的男方没有违背伦常,就不会受到道德谴责。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只是民间的说法,在这个讲究达者为师的时代,师傅年龄比弟子年轻的多了去,难不成还让弟子真把师傅当爹来伺候?

    刘子羽见张浚嘴上虽然说的轻松,但一脸纠结,就知道他心里其实未必就这么想,便又安慰说道:“你也不要太为此事烦躁,毕竟你那弟子在婚姻大事上有什么想法,咱们还不清楚。他的父亲虽然故去,但如今迎回了长兄,人家说不定另有打算呢。”

    这刘子羽不安慰还好,一安慰,反倒是提醒了张浚。他纠结归纠结,可是抛开与秦颂的师徒关系,却觉得若能将陈钰许配给秦颂乃是上佳的婚事,因为他很看好秦颂啊!

    有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难得陈钰现在对秦颂感了兴趣,特意从成都跑到南郑来,张浚可不想小姨子空欢喜一场。

    “麻烦彦修兄派人在入城的各门上盯着,发现秦颂的踪迹后,将他截住,直接引到我这来!”</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