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一百四十七章 峨眉观日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一百四十七章 峨眉观日

    当成都城内的士子们开始热议秦颂新作的《正气歌?上阕》时,他已经带着赵逵、宇文绍彭和张铄来到了峨眉山巅。http://.shanjue

    这一年,秦颂虚岁尚未满二十。

    这一年,蜀中学子赵逵十六岁,宇文绍彭十一岁,张铄六岁。

    这一年,秦颂的书童夏生十三岁,书童冬阳十二岁。

    峨眉天下秀。

    秦颂带着一群比他还小的半大孩子来到峨眉金顶,不是为了烧香拜佛,而是想看一回日出。

    黎州紧邻大渡河,向东一百五十里便是蜀中第一名山峨眉,秦颂一伙随大部队同行,走到峨眉山附近时,才与吴磷分开行走。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早在千年之前便有药农蒲公在金顶位置处修建了普光殿,到了唐代时更是成为本土禅宗的中心。一百多年前,宋太祖派遣僧团前往天竺访问。回国后,高僧继业奉命来峨眉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了重达十万斤、高达两丈的巨型普贤菩萨铜像,供奉于万年寺内……”

    已过拂晓,东方微微露出鱼肚白。

    在金顶旁边的一道山崖旁,一位手持拂尘的光头道人,正在给秦颂等人讲解峨眉山的历史。

    秦颂等人一字排开,从大到小,共六个,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坐在崖边,静静听着薛式说话。

    薛式是跟着杨虎臣和赵炎一起入蜀的,他先去了青城山的道观,在那里修炼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来了峨眉山,在这里等着与秦颂汇合。

    当一抹金色日光从东方投射过来时,众人全都站起身,赵逵更是忍不住大声朗诵起《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此情此景,让人有一种发自肺腑的,对天地肃然起敬的感觉,而吟诵这首《正气歌》也最应景!

    薛式已经停止了说话,他听着赵逵的朗诵,不由颔首对秦颂说:“两年不见,颂哥身上这份浩然气,养得更加精纯恢弘了。”

    被薛式如此夸奖,秦颂心里有点羞臊。自己这次抄了文丞相最厉害的半首《正气歌》,把蜀中的儒生们震得一愣一愣的,只是以后人家要追问《正气歌》的下阕时,自己又该如何圆回来呢?

    文天祥的正气歌,是他在被俘后,在蒙元的大都监狱里面写出来的。《正气歌》的后面半截内容,跟他被囚后的经历息息相关,秦颂自然不能全部抄过来,所以只好抄到“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这句,便戛然而止。

    《正气歌》是一首抒情明志的长诗,秦颂之所以爆出来上半段,既是想狠狠的刷一把声望,同时也是为了向几个小家伙展示自己的“才华”。

    别看哥平时忙得没空写诗,一旦出手,那就是堂皇大气的神作,甩你们不知道几条街!

    当时,秦颂在书房将诗文写完,正打算送给陈钰做个纪念,结果被赶来见陈琪的赵开撞上了。卡Kа酷Ku尐裞網老赵二话不说,一把抓起墨迹尚未干透的宣纸,连跟陈琪打招呼都顾不上,便夺门而逃……

    事后,老赵一脸得意的对秦颂说:“等以后你的名气传遍九州,成就不世之功,这张《正气歌》真迹,能让我的后人几辈子不愁吃穿!”

    情郎的手迹佳作被为老不尊的赵开抢走了,陈钰哪里肯依,当场逼着秦颂重新书写了一份,这才欢欢喜喜的拿着回了青神。

    站在峨眉山顶的秦颂,绝对想不到将来会有多少人为了争夺他手书的这两张《正气歌?上阕》,闹出多少令人吃惊的事情。

    红日渐渐升高,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秦颂准备下山,张铄终于忍不住向薛式提问:“真人,你拿着拂尘在大和尚扎堆的庙宇中居住和修炼,难道就不觉得别扭吗?”

    薛式闻言,露出笑容,他告诉张铄:“道家尚在佛家前,今人只知峨眉山是佛家名山,却甚少有人知道此地为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七小洞天!就拿我手中所持这根拂尘来说,拂尘本起源于汉,最早用来驱蚊扫灰,在汉魏时期深受士大夫的喜爱,而道门也将拂尘当做重要法器。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华夏,拂尘也被汉传佛教收为法器,象征扫去烦恼。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别扭,因为儒释道虽然外表形式有所不同,但很多内在的精髓却是相通的。”

    张铄是个极为聪明的孩子,他皱眉沉思片刻,问秦颂:“儒家讲的浩然正气与道家讲的一气化三清,有什么不同?”

    秦颂被问得措手不及,他还真没有认真思考过这种介乎哲学与玄学的深奥问题。卡Kа酷Ku尐裞網

    不过,就算没有准确答案,秦颂也不能被一个六岁的孩子给难住,他想了想,回答张铄:“道家有种说法,老子一气化三清,三清即三山,故出三圣人,是以中天终南山出老子,西方熊耳山出如来,东方太行山出孔夫子。以我的理解,儒家的浩然正气,与道家的一气化三清,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所区别。道家这一气,或者是指无形无色的混沌本源。儒家的浩然气,则更注重于精神凝炼,存在于读书人的心田之中。”

    秦颂说的乱七八糟,张铄听得似懂非懂,反倒是赵逵博览群书,对于秦颂这种解释颇为认同。

    从峨眉山下来,薛式便加入到了秦颂的队伍中。秦颂没有问他原因,还特意提醒二毛和小炎两个不要在人前流露出曾经跟薛式在山中学武的事情。

    这里已经越来越接近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大渡河的南面是虚恨部族的领地,盘陀寨的西边是吐蕃诸部落的领地,队伍中有薛式这样一位亦僧亦道的高人伴随,不仅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还能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先到一步的吴磷,将部队开进黎州治所汉源城内,与汉源知州芦迁见面,然后让芦迁出面安排营地,先把队伍安顿下来。

    对于吴磷率军到来之事,芦迁半年前便接到了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的公文,他的心里是既有些期盼,又有几分担忧。

    作为一名汉官,在黎州这个少民土著扎堆的地方,受气挨骂都是小事,怕的是他们一不高兴就扯旗造反,然后用知州大人的项上人头祭旗啊!

    从靖康之乱后,大宋中央朝廷在边地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威信直线下降,这些年发生在各个羁縻州的少民叛乱多达四十几起,有的持续多年,甚至到现在还没讨平。

    吴磷带着五千汉族士兵前来黎州,对于芦迁而言,就是一个强大的依靠,今后他总算可以对周围的部落发号施令,而不用担心遭受这些家伙的威胁。

    不过,芦迁担心吴磷太过霸道,加之黎州远离朝廷中枢,天高皇帝远,若是他仗着自己手里握有兵权,在黎州胡作非为,搞得民怨沸腾,就会闹出更大的乱子。

    不管芦迁心里怎么想,作为黎州知州,给吴磷摆一桌接风洗尘的宴席乃是官场礼仪,这个他肯定不会落下。芦迁派人去请吴磷过府赴宴,结果被吴磷婉言谢绝。

    吴磷告诉前来递请帖的人,他的随军长史还没有到黎州,这顿接风洗尘宴还需延后几日才好举行。

    正牌的将军已经到了,随军的长史却没有到,而这将军却说要等候长史,这支部队到底是谁说了算啊?

    芦迁心里纳闷,但也少了几分担忧,从吴磷的回话来看,至少此人不是那种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蛮横将军。这样的话,府衙和部队就容易相处一些。

    这一日,秦颂一行两百多人来到了相岭寨附近。

    相岭寨距离汉源城不到二十里,寨内住着上万彝族人,而当秦颂一行人想要从这里经过时,却被寨子里的土司给拦了下来。

    土司是汉人对少数民族部落酋长的统称,彝族土司被称为“兹莫”,彝语为“权利”之意。

    相岭寨的兹莫之所以阻拦秦颂这一行人,倒不是想要杀官造反,更不是为了索取买路钱,而是想请秦颂到寨子里面帮忙写几封书信。

    秦颂和赵逵等人,都是汉家书生打扮,相岭寨的兹莫年轻时曾经带着马队去过成都许多次,知道汉人的大头巾身份尊贵,而且很有学问,最近他想请汉源城内的芦大人来寨子里面作客,还想跟虚恨部的土司结儿女亲家,所以需要写两封言辞华美而且客气礼貌的书信。

    秦颂觉得这是一个接近和了解黎州本地土著的好机会,便同意了相岭寨兹莫的请求,带着人住进了寨里。

    寨子里说彝族土话的人占了多数,但还是有一些经常跟着马队跑商的族人,会说西南官话,而这位彝族兹莫恰好就会说汉话,因此秦颂与他的沟通交流并不成问题。

    秦颂没有直接出手,而是让赵逵代劳,按照这位土司的心意,很快就写好了两封字迹工整的书信。

    “兹莫大人,请恕我多嘴一问,写给芦知州的书信,他肯定是能看懂,但写给大渡河对面虚恨部土司的书信,他能看懂吗?”

    兹莫想了想,笑着对秦颂说:“这个难不倒他的,虚恨部的人数比我们相岭寨多了许多,其中肯定有跑商的人,为了跟你们汉人商户打交道,一定得学会看你们汉人写的字,不然没法付钱交易的。”</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