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一百七十二章 改名之议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一百七十二章 改名之议

    王彦从未见过秦颂,但是当他得知赶到饶凤关增援的人是秦颂时,却表现的格外激动和振奋,以至于让田晟都觉得纳闷或者说是郁闷。免-费-首-发→【追】【书】【帮】

    冒死赶到金州增援的是我啊,你难道不应该对我表示一下激动或者感激吗?

    田晟不知道,这些天支撑王彦在金州城内坚守下去的信念和力量,正是来自于秦颂的那首《正气歌》!

    浩然正气存在于天地之间,虽然无法用肉眼看见,但到了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这是一种无形的信仰,或者说是精神力量。

    上津被屠,洵阳被围,金州城即将面临金国人的十万大军来攻,这种危急万分的时刻,若是心中没有一股子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作为支撑,王彦又怎么能端坐城中,不愿撤离?

    秦颂的大名,早已传遍大宋。作为矢志抗金的少年英雄,当他写下《正气歌》这样气壮山河、直抒胸臆的惊世煌言,无疑会影响和感染许多人,而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非读书人莫属。

    儒家以三纲五常来维持自己的道统,而秦颂则认为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是三纲之命,道义之根,这样的立意已经高出三纲五常,但却让天下读书人难以反驳。

    就凭“偷来”的半阕《正气歌》,秦颂已经隐隐有了宗师风范,只是他自己还不知道罢了。

    在南郑城外的码头上,虞褀、刘子羽和何彊等官员为何会集体迎接秦颂归来?这其中一半的原因是秦颂带回来了一支大军,另外一半则是源于读书人对他的敬重与认可。

    五千援军的赶到,让留守金州的将士信心大增。虽然靠一万人守城,未必能够顶得住金军的猛攻,但既然能有第一拨的援军抵达,那就可能还有第二拨、第三拨援军赶来!

    田晟的援军抵达金州不久,在金州附近逡巡的完颜彀英便发现了这个情况,他虽然没有把这支援军放在眼里,但也不敢托大,急忙派了快马赶往洵阳,将这个情况向完颜宗翰进行汇报。

    收到完颜彀英送回的军情,完颜宗翰有些疑惑,他无法理解宋军这样的增援是何目的,按照他此前的推测,防守金州的宋军在得知洵阳被屠之后,应该是弃城向西撤退才对。

    难道说,宋军打算将金州城作为防守的主战场吗?

    完颜宗翰立即给完颜拨离速下令,让他率领五万步军向金州逼近。

    既然宋军想在金州打一场硬仗,那就成全他们!

    完颜宗翰要让世人看清楚,大金国的勇士们,不仅擅长在马背上征战,攻打城池同样不在话下!

    金军步步进逼,王彦抓紧时间准备,一场大战无可避免。

    当此时,已经抵达饶凤关的秦颂,在郭浩的陪同下,正带着人侦察饶凤关附近的山中小路。

    秦颂记得,历史上的那场饶凤关大战,守关主将是吴玠,他指挥部队与金军激战六天六夜,双方战死的士兵堆积如山,十分惨烈。

    后来,宋军投降金国的一名将领引着金军从山中偏僻小道祖溪关而入,绕到了饶凤关身后,金军居高临下,前后夹击,导致吴玠战败,退守沔州仙人关。

    随后,刘子羽下令焚烧兴元府,退保三泉县。金兵进占汉中,前锋一度进至金牛镇,令四川大震。

    如今,入侵金州的主将从历史上的完颜撒离喝换成了完颜宗翰,而守卫饶凤关的主将也从吴玠换成了郭浩,究其原因,恐怕与秦颂的强力干预有着很大关系。

    若是当初秦颂没有在仙人关外的铁山下面袭杀完颜撒离喝,一切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形。

    郭浩对于秦颂的到来,自然是非常惊喜和欢迎的。在郭浩看来,就算秦颂这次不带一兵一卒前来增援,只要他本人到了,也足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上次的仙人关之战,郭浩可是充分领教了秦颂的本领。

    秦颂一到饶凤关,便向郭浩提议派出主力乘坐竹筏赶往金州增援,若是换了别人这么指手画脚,郭浩肯定没有好脸色,但对于秦颂的建议,郭浩却是毫不犹豫,立即便派了田晟带着五千人出发。

    郭浩相信,以秦颂的眼光和手段,若非有了防守饶凤关的绝对把握,肯定不会一来就提这样大胆且冒险的建议。

    秦颂未带援兵赶来时,郭浩的设想是派出一支部队走陆路,前往金州接应王彦,然后两家合在一处,放弃金州全境,死守饶凤关,确保汉中的安全。卡Kа酷Ku尐裞網

    毫无疑问,派出近乎一半的兵力前往金州增援王彦,是与郭浩的设想完全背道而驰的。

    只是,源于一种毫无条件的信任,郭浩很容易就被秦颂说服了。

    站在祖溪关的崖顶之上,郭浩指着南面隐约可见的饶凤关说道:“从这里看饶凤关,虽然能见,但因为隔着绝壁深壑,真要走起来,没有半天功夫却是难以到达。”

    秦颂凝目远眺片刻,对跟随在身边的张琦说道:“给你一千人,从今天开始死守此地,任何未经许可便从这里进出的人,全部拿下!”

    郭浩有些不解,问秦颂:“这里虽然有一条小路,但山道十分陡峭险峻,当地的采药人都不愿意从这里经过,派驻一千人防守此地,是否小题大做了?”

    秦颂摇头解释说:“完颜宗翰这次带来的兵力非常充足,万一他从子午谷派一队奇兵冲出来,与这边同时发动攻势,那就非常危险。祖溪关虽然隐秘,但也不能寄希望于不被敌人发现。郭将军放心,我带来的土兵最擅长在山林中作战,有一千人驻守此地,咱们就不用担心金军绕到背后偷袭。”

    郭浩听完秦颂的分析,也觉得祖溪关这里不容有失,加上防守的士兵都是秦颂的手下,于是默认了秦颂的布置。

    从祖溪关往回走的路上,秦颂忽然问郭浩:“有什么办法能让朝廷把兴元府和金州的名称给改掉?”

    郭浩转头,看着秦颂,脸上有些不解。“你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改地名这事,挺麻烦的,需要皇帝亲自开口,朝廷行文天下,礼部、吏部、户部、兵部等衙门全部登记备案,这样才算完成。”

    秦颂黑着脸说:“难道你不觉得‘金国的军队攻入了金州’这话听起来特别别扭吗?我大宋的疆土,凭啥要给金国张目?还有兴元府,听着就没有汉中府有历史,万一以后北面再冒出来个类似辽、金这样的游牧国家,他们自称为元,岂不是成了给别人增加吉兆吗?”

    郭浩皱眉琢磨了半天,点头说:“被你这么一提醒,还真是这个道理啊!金州在汉代之前,被称为上庸。曹魏攻占汉中后,分汉中郡之东为西城郡。西晋太康年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得名‘安康’。后来,在安康一带的山中发现金矿,于是又改名为金州。”

    “若是以前,大宋没有丧失山西、陕西和河南的疆土时,金国与金州隔山隔水,倒也不觉得奇怪。如今金军已经占据了陕西,只要从上津出兵,攻打金州说来就来,这里倒仿佛成了他们的地方。”

    “至于你提到的兴元府改回原来的名字,也有些道理。兴元府之得名,是唐朝皇帝的手笔,跟大宋没什么关系,若要凸显这一带的重要性,还是汉中的称呼更加响亮。至于北方再冒出来一个游牧国家,难道你觉得位于西夏北方的克烈各部落有可能像金朝一样崛起?”

    秦颂本以为郭浩不过一员武将,在历史学识方面未必有多少墨水,而郭浩的表现却让秦颂有些意外,从他刚才的这番话就能看得出来,郭浩肚子里也装着不少干货呢!

    更让秦颂吃惊的是,秦颂只是做了一个假设,郭浩马上就能猜出来北方草原上的克烈诸部有可能崛起,看来他平时也没少琢磨天下大势。

    既然老郭有这份推测,秦颂便顺着他的想法说道:“女真人对北方草原上的部落压榨的非常厉害,如今他们把主要兵力都投入到了灭宋之战中,虽然夺得了大片土地,掳掠了大量的宋人,但却减少了对北方草原的压制。”

    “据我所知,在西夏北方的草原上,如今有克烈部、蒙古部、密儿纪部、八剌呼部和茶赤剌部等多个大部落,就算他们现在没有联合起来,但因为有广袤的草原蓄养战马,便可以与金国进行周旋。若是草原上出现一位类似鲜卑檀石槐那样的雄主,只怕女真人和党项人未必能抵挡得了草原骑兵南下。”

    郭浩摇头苦笑,轻声说:“唉,以如今的大宋,恐怕是无法也无力再像当初那样联金灭辽了。更何况,联金灭辽未必就是什么英明的策略啊!”

    秦颂明白郭浩的意思。北宋联合辽国北方新生势力金国搞掉了辽国,似乎是报了百年大仇,然而如今的金国比当初的辽国更加危险凶残。

    驱虎吞狼这种看似高明的策略,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驱虎者要比老虎还要强大,不然后果比引狼入室还要可怕。

    想当年,大宋与大辽结下澶渊之盟,彼此约为兄弟,至少还能保持表面的和平,哪里像现在的金国,分明就是要灭掉大宋才肯罢休。</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