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二百三十三章 亭中问对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二百三十三章 亭中问对

    在没有见到赵构之前,秦颂内心深处为某个问题纠结不已。卡Kа酷Ku尐裞網★首★发★追★书★帮★

    见到皇帝之后,要不要一个五体投地,跪倒在皇帝的面前?

    虽然,能有今日这身绯色官袍,靠得是自己杀了无数金狗换来的的。

    更何况,秦颂的内心深处未必在乎这身官袍……

    但是,说起来,总归是皇帝赐予了秦颂进士出身,又擢升他为翰林学士。

    这也算得上是一份知遇之恩啊。

    臣子跪君父,符合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传出去也不会有谁笑话秦颂阿谀奉迎。

    但秦颂很清楚自己抗拒这种跪拜的形式,不为别的,只为了骨子里那股“只可站着死,不求跪着生”的倔强与骄傲!

    所谓“君权神授”,在秦颂心里就是一个“屁”。

    秦颂相信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如果皇帝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那就把皇帝从龙椅上面掀翻,找一个能干得好的去坐龙椅!

    如果别人都干不了,那就自己上!

    身为七尺男儿,若是没了膝盖,还如何傲立天地之间,俯仰无愧于心?

    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交战,在走进御书房的那一瞬间,秦颂做出了不怎么明智,但却能让自己觉得安宁舒坦的决定。

    哪怕这个决定可能给他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哪怕事后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装逼过头,但是至少在这一刻,秦颂的心情复归平静淡然,无形无色的正气充沛于身体之间!

    “臣秦颂,奉旨前来觐见!”

    站在书房门口,秦颂用不显高亢但却中气十足的语音,说出了第一句话。卡Kа酷Ku尐裞網

    很快,房门打开,一位身穿绛纱袍,戴着通天冠的青年男子走到了门口附近。

    赵构此刻就站在距离秦颂三步远的屋内,冬日午后的光线还算充足,只是秦颂站在屋外的石阶上,所以看起来还是有些逆光。

    不过,就算这样,赵构看到秦颂的第一眼,还是被面前这道挺拔卓然的身影吸引住了目光。

    “你便是长安秦辅仁?”皇帝上下打量着秦颂,慢悠悠的问道。

    “秦颂拜见吾皇,恭祝吾皇万寿康泰!”

    秦颂双手叠抱,左右拇指高高竖起,双臂抬至额前,弯腰鞠躬六十度,向赵构行了一个标准的高揖周礼。

    这已经是秦颂脑海中能够想到的最能表达恭敬但又不用膝盖着地的一种礼仪,为了让赵构的心里面舒服,秦颂还附带着把“万岁万岁万万岁”这种阿谀之语也借鉴了一把,改成“万寿康泰”说出来。

    也不知道,能否蒙混过关?

    赵构颔首,对秦颂的恭敬之态表示满意,似乎根本没有想过让秦颂一见面就给自己下跪。

    其实,这次倒是秦颂多虑了。在宋代之前,臣下单独面见皇帝的时候,并不需要行跪礼。因为,按照此时的礼节,需要行跪拜之礼的对象是天地神明和祖先,而这些受祭拜的对象,都是无法回礼的!

    跪拜君王的礼仪,开始于元代。蒙元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至高无上,才把自己跟天地神明并列,从此之后面君跪拜开始滥用。

    临来皇宫的路上,秦颂也不方便询问鲁太监见到皇帝时要不要跪拜,因为这种事情没法问,一旦问了,如果鲁太监回答要跪,秦颂就不能假装不懂而不跪;如果鲁太监回答不需要跪,那就说明这是常识,秦颂如此一问,反倒显得他没见识。

    更严重的问题是,你问一个太监见到皇帝时要不要下跪,居心何在?难道是想当宠臣?

    所以呢,这种事情,只能装糊涂,能糊弄过去最好,糊弄不过去,也尽量想办法不要下跪。

    “秦翰林,今日天色甚佳,陪朕去山顶的凌穹亭叙话吧!”

    赵构迈步走出书房,让秦颂跟在身后,慢悠悠的向着位于宫内的地势最高的凌穹亭走过去。

    负责护卫皇帝的带御器械已经先一步赶往山顶巡逻警戒,大小太监和宫女们则忙着给皇帝搬运座椅、锦垫、热茶、点心、果蔬之类。

    皇宫并不甚大,穿过一些殿阁和廊院,拾阶而上,不久便到了凌穹亭。

    这里的视野十分开阔,向西北方向眺望,可将整个西湖尽收眼底,有种登高俯瞰的畅快之感。

    鲁太监按照赵构平时的习惯,将带靠背的木椅安放在亭子内,又给距离木椅不远处的一块石凳上面垫了锦垫。

    赵构坐到木椅上面,然后指了指铺着锦垫的石凳,说道:“秦翰林,你也坐吧。今日没有别人,就我们君臣二人在这山顶说话。”

    秦颂掺手到颚前,躬身向皇帝答谢。“谢陛下赐座!”

    说完之后,秦颂便大大方方的坐在了石凳上面,双手交叠压在外腰带附近,目光平视着远处的西子湖。

    不是秦颂不愿意看着赵构说话,而是此刻赵构的目光也投向了远处,而秦颂坐在赵构的身侧,如果他故意歪着头看皇帝的侧脸,反倒显得不太恭敬。

    君臣二人在亭中坐了良久,太监和宫女们撤到了远处的房舍和树丛之间,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带御器械也藏到了不知哪里。

    “听说秦翰林的表字是张德远所赠?”

    “确实如此,当初臣在大散关与张大人初识,他问过我的家世背景后,便替我取表字‘辅仁’,寓意辅助培养仁德。”

    “那你以为,朕算得上是仁德之君吗?”

    这个问题很尖锐,或者说很敏感,秦颂如果直接回答赵构是仁德君主,恐怕有阿谀拍马的嫌疑;如果回答赵构不是仁德君主,那就等于直接把天给聊死了。

    跟皇帝聊天的时候,如果一张口就把天聊死,后果很严重!

    好在秦颂住进洞霄宫以后,每天的主要精力就是在琢磨赵构,因此回答这个问题时,并不如何困难,也没有过多的犹豫。

    “金贼第一次兵围开封时,完颜宗望要求我大宋派一位宰相、一位皇室血亲前往金营谈判,结果皇室之中仅有一位亲王站了出来。当时陛下十九岁,跟臣现在的年龄相同,离开时曾留言‘朝廷若有用兵之机,勿以一亲王为念’。以臣看来,敢于直面金军的刀枪,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便是仁德。”

    秦颂这番话虽然还是在称赞赵构,但却说的有理有据,任谁听了之后,都挑不出毛病来。

    因为,当初的赵构,确实有担当!

    那一次,刚刚即位的钦宗赵桓,在皇宫内召开了皇族会议,当他把金人的这个要求告诉他的诸多兄弟们时,这些兄弟个个缄默不语,唯有排行老九的赵构站了出来!

    赵构不仅站了出来,还对他的大哥说:如果朝廷还有用兵打败金军的机会,不要担忧我的生死,直接干他丫的!

    被扣押在金营的那段日子里,年迈的宰相张邦昌每天都在哭泣,而康王赵构则淡定自若,还能围着靶心把箭矢射成“品”字形。

    完颜宗望想在赵构的眼神中看出惊慌和恐惧,但却没能得逞,以至于他开始怀疑宋人当中何时出了这样一个骨头硬的人物?

    再后来,当时的皇帝赵桓还真的逮住机会发动了一次反袭,只不过马上就被金人识破了。面对金人将要对自己施展的报复,赵构当时的心里非常复杂。

    虽然,他离开时说过那句话,但是,皇帝哥哥袭击金军的动作实在太水了,仿佛过家家一般,这是在拿兄弟的生命当儿戏啊!

    一场反袭的军事行动,还没开始,居然就已经泄密了,难道自己成了随时可以丢弃的废子?赵构的心里当时有没有出现如此念头,只有他自己知道。

    轻松击败宋军的袭击后,气呼呼的完颜宗望来找赵构泄愤,结果发现康王居然一点反应没有,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就好像外面的宋军袭营跟他一点关系没有

    完颜宗望于是认定宋廷派来了一个“假亲王”,因为如果是一位真亲王的话,前来袭击金营的那些宋军完全就是想借助金军的手,杀了这位亲王!

    完颜宗望逼着宋廷换人,赵构于是逃过一劫……

    秦颂当着赵构的面,重提这段旧事,而且特意强调那个时候赵构十九岁,跟秦颂现在的年龄相同,其实既是对赵构的一种崇拜和认可,又是替自己年龄的一次无声辩解。

    十九岁虽然年轻,但对于非常之人而言,已经可以做出非常之事!

    赵构对于秦颂的回答很意外,也很惊喜。毕竟,那是他这些年来做过的少数几件虽然“中二”,但却热血豪壮的事情。他能感受到秦颂说这番话的时候,语气中的尊重和认可。

    作为皇帝,或许不一定在乎每一个臣下发自内心的尊重认可,但秦颂跟别的臣属不一样,能让他尊重认可,并不容易。

    “呵……说起来也是令人唏嘘啊。”皇帝转头看着秦颂,“完颜宗望既是第一次率军攻打开封的贼首,第二次兵围开封时,又是他和完颜宗翰各自为首。如今,完颜宗翰已经死于你的手中,若是恼羞成怒的完颜宗望率领金国大军南下为宗翰报仇,不知辅仁可有御敌之策?”

    秦颂目光平静地与赵构对视,笑着说道:“陛下何必考校于我?北上御敌的统帅,陛下前些时日便已确定,如今将臣招入宫中,无非是想有个懂兵事的陪在身侧,替您每天解读前方传回的战报。”

    对于秦颂避实就虚的回答,赵构内心很是满意。

    秦颂虽然年轻,但却没有年轻人那种狂妄自负,更没有骤升官位后的那种目空一切和急于表现,秦颂很谨慎,也很稳重,这样的参谋,适合留在身边。

    实际上,赵构在见秦颂之前,已经做好了看秦颂摆出一副忠心耿耿,痛心疾首的模样,然后高谈阔论或者长篇大论,仿佛当年初出茅庐的诸葛孔明,对着刘备各种指手画脚。

    毕竟,秦颂现在的身份,是赵构赐予的,不管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还是真的愿意听秦颂的肺腑之言,皇帝似乎都要容忍秦颂在第一次登场的时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但是,秦颂除了不轻不重恰到好处的拍了皇帝一记马屁,却没有发表任何个人的看法。

    这便是秦颂高明的地方!

    除非是把赵构的心思琢磨透彻,一般人到了此时,那还不得叭叭的猛表现,生怕皇帝怀疑自己的本事。</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