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二百三十四章 细思极恐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二百三十四章 细思极恐

    秦颂虽然是第一次见赵构,但他很清楚赵构也是人,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所以必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或者说是毛病。★看★最★新★章★节★百★度★搜★追★书★帮★

    比如,赵构极度缺乏安全感。

    再比如,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对权力特别的在乎,疑心病不是一般的重。

    因为疑心病重,所以赵构经常会犹豫不决,又或者是做出前后矛盾的决定。

    历史上,重用岳飞的人是赵构,最后授意秦桧谋害岳飞的还是赵构。

    归根结底,是因为岳飞的北伐严重威胁到了金国在中原的统治,而金国统治者以释放赵桓作为威胁,逼着儿皇帝赵构弄死了岳飞。

    没错,当时第一次宋金议和之后,金宋两国之间的关系定位便是老子跟儿子,这跟当初宋辽两国间的澶渊之盟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辽澶渊之盟,约为兄弟,而宋金议和的时候,是赵构接连派出五拨使者前往金国,不惜跪地求饶,以儿子自居,向女真皇族求来的短暂和平。

    就这样的议和,也不过维持了几年时间,等完颜宗弼把持金国朝政之后,马上就背信弃义的撕毁协议,再次发动了灭宋的战争!

    正因为从骨子里看透了赵构,所以秦颂从进入皇宫大内开始,就没想过要给赵构当导师,对着赵构苦口婆心的讲上一大堆,然后将复兴华夏的希望寄托在赵构的身上。

    以赵构的眼界格局和性格特点,依托秦岭和长江防线守住仅剩的一点家底尚且艰难,又怎么可能收复失地,甚至是横扫六合呢?

    秦颂来临安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刷声望,为了提高自己的话语权,为了复兴军的未来!

    当然了,在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时候,秦颂也不介意适当的干预或者影响一下历史本来的走向,帮着赵构做一些正确的决定,引导赵构干一些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好事。

    刚才,皇帝问秦颂金军如果南下报复,有什么御敌之策,秦颂马上将责任推给了新晋神武军后营都统制,江西、舒、蕲州制置使岳飞。

    这不是秦颂缺乏担当,而是秦颂明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

    原本的历史中,没有金州大捷,岳飞照样率领部队扛住了伪齐刘豫与金军的联合进攻。

    如今,金军西路部队元气大伤,防守陕西尚且困难,根本不可能出兵襄阳方向,所以岳飞将要面临的敌人反倒是弱了一些,而秦颂如今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有他在朝中替岳飞偶尔递几句话,貌似对抗伪齐和金国的进攻会容易不少?

    如果还有什么困难,秦颂不是还知道突火枪和明轮车船的制造技术嘛,凭借长江天险,给岳飞的部队提供一批加装了大型突火枪的明轮船,就算来的敌人再多,又有何惧?

    秦颂脑海中念头飞转时,赵构忽然又开口问道:“辅仁对于宋金之间的大势如何看待?”

    好嘛,终于问到战略高度的问题了,这个不能回避,必须要态度明确的回答!

    秦颂略作沉吟,朗声回答:“以臣之见,只要岳将军打好这场反击战,宋金之间的和谈停战很快就会到来。卡Kа酷Ku尐裞網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日渐病重,女真皇族围绕皇位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未来两、三年,不论是谁登上皇位,都要整顿内部,必然没有精力发动南侵之战。”

    “反观我大宋,已经从当初靖康之乱中清醒恢复,虽然丧失了一些疆土,但上下齐心,保家卫国的意志坚定,所以正好可以趁着金国内部不稳的这几年,大力发展经济民生,平定各地的乱民,凝聚更为强大的力量!”

    “臣以为,大宋当前的国策已经日渐明晰,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而在这样的国策下,对金用兵的策略自然应该是‘防守反击’!近两年来的军事斗争结果已经证明,凭借秦岭和长江防线,依托坚固的城池和关隘,比如大散关、饶凤关、襄阳城、建康城等,我们完全有能力御敌于外!”

    秦颂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说到了赵构的心坎上面。

    实际上,赵构虽然苟安求和,但以他当年出使金营时所表现出来的胆识,绝对不是一个敢愿当“小受”的皇帝,之所以表现的有些“怂”,跟金人动不动就拿放回赵桓来威胁他,还有大宋内部动不动武将叛乱、地方百姓扯旗造反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内部尚且不稳,赵构被逼着逊位过一次,还有至少超过十数位武将率军投敌叛变的情况下,指望他挺直腰杆跟伪齐和金军正面硬杠,这是不现实的。

    实际上,“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既不是秦颂发明的,也不是他前世记忆中那位光头大佬发明出来的。

    攘外必先安内,是北宋宰相赵普在给赵匡胤的折子中出现的!当时赵普上书:“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当统治者面临内外交困的重大统治危机时,为了应付危机、维护统治,常常以安内为前提,然后将“安内”和“攘外”并举。

    攘外必先安内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民心,因为如果没有民心的支持,那么就会动摇统治基础,政权迟早就会覆灭。

    秦颂旗帜鲜明的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是为国策,让赵构心里非常的舒服,这说明英雄所见相同啊!

    至于秦颂随后提出的“防守反击”的战略,则是赵构第一次听到,但仅从字面就能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

    相比于朝中诸如李纲和其他一些大臣动不动声嘶力竭的怒吼要出兵收复丧失的国土,秦颂的说法显然更加符合赵构的心意。

    文官当中多嘴炮,而真正懂军事的却不多,你成天吵吵着要过河跟金军拼命,可曾想过己方的部队训练水平,己方的后勤供应能力?

    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只是将一些乌合之众凑到一起,这样就能打败战斗力凶猛彪悍的金军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秦颂从“攘外必先安内”谈到了“防守反击”,又从“防守反击”谈到了对于军队的统一指挥调度,谈到了在敌后大力发展游击反抗力量,谈到了后勤供应的难题,谈到了发展新式兵器,谈到了扩展海上贸易增加军费……

    赵构听得如痴如醉,好几次忍不住打断秦颂的话语,询问具体的落实方略,秦颂皆有对策,而且全是赵构不曾听闻的方式方法。

    眼看太阳西坠,山顶凉风渐起,鲁太监硬着头皮走过来,提醒皇帝:“陛下,山风寒凉,是否移步御书房?”

    赵构起身,活动了几下肩膀,然后转头问秦颂:“辅仁,要不今夜你便留宿学士院?朕要与你秉烛夜谈!”

    皇帝正在兴头上,秦颂当然不能扫了他的兴致,马上起身回答:“求之不得!”

    换了别的臣属,估计会说一堆感激的话,但秦颂比较牛逼,只说了四个字,却让皇帝觉得很舒服。

    没办法,第一印象很关键。如果没有前面的那些铺垫,如果赵构觉得秦颂跟自己不是一条心,估计谈话早就结束了,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秉烛夜谈。

    既然皇帝主动要求夜里长谈,那就说明秦颂已经在赵构心里有了位置,此刻再说那些感激感动的废话,反倒落了下乘。

    有时候,必要的装逼既是自信的表现,也能让对方感觉到坦诚和无私。

    既然是来给皇帝当国士的,如果没有一点国士的风骨和气度,如何让人信服?

    赵构指示鲁太监,让御膳房准备饭食,他要跟秦颂共进晚餐,然后接着谈话。

    鲁太监不敢违逆赵构的意思,急忙前去亲自置办。

    实际上,赵构自从逃亡途中“痿”了之后,对于后宫房事已经没有兴趣,夜里时间长,能有个正常的人陪他说说话,反倒能让太监和宫女们松一口气。

    一个不能人道的年轻皇帝,在每一个黑夜里面会干出什么变态的事情,谁也不知道。

    反正,知道的最后都死了……

    已是深夜,秦颂依然与皇帝在御书房内问对,至于具体内容,那是最高机密,除了保证皇帝安全的带御器械偶尔听到几句,就连守卫在宫廷外围的杨沂中也是一个字都不知道。

    不过,杨沂中心里并不急于知道皇帝跟秦颂究竟谈论了什么,因为他早就预料到了这样的情形。

    皇帝跟秦颂第一次见面单独相对的时间越长,越能证明杨沂中当初向皇帝暗中举荐秦颂的眼光!

    杨沂中可以淡定,但密切关注着宫中动向的某些大臣们在这个晚上却是辗转难眠,心里毛乱的不行。

    虽然大家都还没有见过秦颂,但秦颂这个名字如今已经成了大宋的传奇,谁如果还不能认识到秦颂的到来有可能引起朝局的重大改变,那他的官也就当到头了。

    盛名之下无虚士,就算会有夸张注水的成分,但一个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走进朝堂的年轻人,一个前后跟金军较量过至少三场大战的狠人,一个能把完颜宗翰和十万金军算计成灰的兵法大家,如果没有过人的本事,能活到现在吗?

    如今,这个令天下侧目的年轻人,入宫面见的第一天,就被皇帝留在了大内,不仅和皇帝共进晚餐,而且还和皇帝秉烛对坐而谈……

    细细思量过后,极为可怖啊!</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