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二百三十七章 逐一拜会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二百三十七章 逐一拜会

    大宋现任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同中书平章事朱胜非的府邸坐落在紫阳山下,靠近清波门,看上去颇为气派,不似寒酸门户。免-费-首-发→【追】【书】【帮】

    朱胜非出生于小生意人家,幼有志气,二十一岁时进士及第,因为劝进赵构即帝位,得以进入政事堂,宣麻拜相。

    两年前,江州沦陷,侍御史沈与求指责九江失守是由于朱胜非赴任太慢所致,朝廷于是贬其为中大夫。

    一年前,吕颐浩复起,帮助朱胜非二次为相,然后联手将入政事堂不久的秦桧罢黜。

    前段时间,吕颐浩再次被罢相,任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离开大宋权力的核心中枢。

    关于朱胜非的资料,秦颂在路上时默默的回忆了一遍,等到了朱府门口,秦颂下车,向门子递上自己的名帖,然后又给门子塞了一张面值五贯的钱引,作为通报的“茶水费”。

    宰相门前七品官,给宰相家看门的人,地位相当于朝廷的七品官员。想见宰相,必须得让看门人通传,往往要花钱讨好,所以这些小喽罗真不容易打发。

    不过,有钱能使鬼推磨,秦颂塞了五贯钱后,这个门子马上满脸堆笑,一阵风般前去向朱胜非禀报。

    令秦颂意外的是,他在门口站着等了并没有多长时间,一位年过六旬的素衣老者快步走到了大门口,而刚才那个负责通传的门子则亦步亦趋的跟在老者的身侧,脸上的表情看上去甚是谦卑。

    老朱竟然亲自来大门口迎接?

    什么时候我的面子这么大了?

    秦颂心里诧异,但脚下却没有停顿,急忙往前走了几步,掺手高举至胸口,躬身向素衣老者见礼。

    “后辈晚进秦颂,拜见朱相公!”

    朱胜非走到秦颂面前,伸手虚扶一把,笑呵呵的对秦颂说道:“辅仁不必自谦,整座临安城,如今不知有多少人盼着你这位抗金英雄登门呢!”

    “这次能被官家直接擢升入翰林院,全凭朱相公在朝堂上力排众议,这份提携之恩,晚生铭记于内,今日略备薄礼,登门感谢。”

    “哈哈,老夫可不敢贪这份功!擢升你为翰林学士,是满朝文武共同的心愿,更是官家的意思,这都是你凭实打实的战功挣来的,千万不要客气!”

    秦颂和朱胜非在门口寒暄几句,随他进了后堂,吃了两杯热茶,客客气气的聊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然后就告辞离开。

    秦颂被皇帝召见过后,他第一个拜见的便是首辅朱胜非,有这个姿态就足够了,秦颂跟朱胜非之间的关系,远不到推心置腹的地步。

    从大散关与张浚相识开始,秦颂的头顶上就贴着张浚的标签,而朱胜非和吕颐浩是一伙的,以吕颐浩跟张浚的关系,秦颂能有这样的姿态已经算得上懂事,相信朱胜非也不会苛求更多。

    从朱府出来,秦颂没有马上回家,而是接着去拜访了次相赵鼎。

    之前,秦颂还不知道赵鼎跟岳飞私下有交情,但这次朝议评功的时候,赵鼎第一个站出来替秦颂张目,却让秦颂意识到了自己似乎可以在赵鼎与张浚之间做一些事情。

    赵鼎的性格比较温和宽厚,不像吕颐浩那么暴烈狭隘,虽然他不是坚定的主战派,但也不是彻头彻尾的投降派。

    作为后世被赞誉的南宋四名臣之一,赵鼎排在名臣李纲之后,位次却在李光和胡铨之前,可见此人的能力品行绝对不差。

    张浚虽然出任过宰相,而且时间还不短,但后世的评价就远不如赵鼎。

    仅从赵鼎支持岳飞这一件事情上就能看出,老赵的眼光和胸怀绝对要超过政事堂和枢密院里面的一帮大佬。后来,秦桧对付岳飞的时候,赵鼎早已离开朝堂,而且他本人都差点被秦桧给整死。

    赵府的位置距离朱府并不算远,马车行走了三里不到,便到了。

    秦颂照样递上名帖,然后又拿出五贯钱引想要贿赂赵府的门子,结果那门子一看名帖上秦颂的大名,马上摆手说道:“秦翰林千万不可送我好处,若是被我家相公知道了,我可是要被贬回老家去给金人养马的!”

    听着熟悉的关中口音,秦颂的心里舒服不少,看来这位门子应该是赵鼎的老乡。

    赵鼎是解州闻喜人,跟三国名将关羽是老乡。

    秦颂是关中人,按照秦晋之好的说法,算得上赵鼎的半个老乡。

    实际上,山西、陕西的口音和生活习俗基本上一致。

    赵鼎听说秦颂登门,表现的比朱胜非还要热情,不仅亲自出门相迎,还拉着秦颂的手,直接将他领到了饭厅之中。

    “你今天算是来巧了,我家后厨今天做了手撇面,正好陪我吃一大碗!”

    赵鼎年近五十,看上去精神矍铄,比年过花甲的朱胜非要旺盛许多。卡Kа酷Ku尐裞網

    秦颂也不跟赵鼎客气,笑着说道:“本来是上门答谢的,不想却能吃到赵相公家的麻食,今天还真是赚到了!”

    少顷,仆人端上食盘,盘内搁着脸盆大小的陶碗,碗中盛着捏成猫耳朵形状的麻食,看上去就让人食欲大振。

    两人对坐,捋起袖子,稀里呼噜的埋头吃面。

    饱食一顿后,秦颂和赵鼎在书房内聊天。

    赵鼎颔首说:“张德远没有找错人,你今天第一个去拜见朱相公,这件事情做的很好。我就担心你不顾官场规矩,冒冒失失的先到我这边。”

    秦颂摇头说:“我虽然是官场新丁,但还不至于傻到给自己四处惹麻烦的地步。”

    “我也不跟你打听前天晚上官家与你谈了些什么内容,反正接下来通过官家颁布的一些政令和人事变动就能大致推测得到,我就想私下里问你一句,你这么急着赶到临安来替张德远打前阵,是否做好了跟一群老妖怪斗法的准备?”

    “哈哈,赵相公说话真诙谐,不知道这些老妖怪里面有没有您?”

    “哼,别跟我打哈哈!你如果胡乱的向官家进言,弄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出来,我也不会跟你客气!”

    “赵相公放心,我在翰林院里面保证不乱说话,也不乱进言,如果官家不问,我什么都不说。”

    “行,少说多看,想要做大事,得先把根基扎牢固。忍着想法,等张德远还朝入阁之后,有你折腾的时候!我就不送你了,抓紧时间把去该拜访的都拜访一遍,回头再请翰林院的几位同僚在南瓦子的酒楼里面吃喝一顿,基本上就算站住了。”

    秦颂也不罗嗦,起身向赵鼎告辞,出了赵府,继续带着礼物拜见下一家。

    此时已到夜间,秦颂来到吏部尚书胡松年的府邸门前,递上名帖,然后打算给门子茶水费时,竟然再次被拒绝了。

    胡松年幼孤贫,母粥机织,供他读书,等他进入朝堂后,一向为官清正,积极抗金,在军队建设、选用人才、对金斗争策略等重大问题上,屡次直言进谏,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朝廷每次给予胡松年赏赐,他都以“军兴费广”为由拒受。有人劝他积蓄一些钱财,留给子孙,他则以“儿孙自有儿孙福”、“给子孙留财产,会助长子孙懒惰”婉言谢绝。胡松年的高风亮节,备受时人尊敬,可谓大宋官场的清流和良心。

    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尚书有天官之称,向来可以跟政事堂的相公叫板,秦颂在拜见过朱胜非和赵鼎之后,接着来拜见胡松年,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皇帝要给秦颂搞特殊,先赐进士出身,然后马上将秦颂塞进翰林院,如果得不到胡松年的支持,他完全可以用一些官场上打太极的话语搪塞过去。

    但是,胡松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马上催促吏部负责官员铨选任免的下属给秦颂办理各种手续,光是冲着一点,秦颂就该来感谢胡松年。

    老胡如此的给力,当然不是因为秦颂是张浚的人,而是因为秦颂立下的这些功绩。

    作为坚定的抗金主战派,胡松年对于秦颂这样的后起之秀很欣赏,因此愿意给秦颂提供一些方便,没有为难他。

    秦颂来拜见,胡松年同样到门口迎接,丝毫不因为秦颂年纪轻、官职低就摆什么架子。

    正如朱胜非说的那样,秦颂的头上顶着抗金英雄的光环,被他登门拜访的官员,无疑会被老百姓觉得也是主张抗金的忠臣,所以亲自到门口迎接秦颂也算是互利的事情,至少可以落下一个谦逊礼贤的好名声。

    胡松年仔细听了秦颂从香泉镇抗金以来的经历,对于秦颂时刻以国家安危为重的做法非常赞赏,还特意叮嘱了秦颂一些在翰林院做事的注意事项,也算尽到了作为前辈和吏部尚书的责任。

    从胡宅出来,还不算晚,秦颂索性厚着脸皮来到了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事綦崇礼的家门口。

    说起来,秦颂还有些尴尬,因为綦崇礼现在已经年过五十,虽然管着学士院,却不是翰林学士……

    不是綦崇礼的文采不够好,也不是綦崇礼的品行不足,更不是綦崇礼的外形气质不达标,之所以他至今还不没有加翰林学士的身份,只因为翰林院那边的编制满了,暂时轮不上!

    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一年之后,赵构会亲笔御批綦崇礼任翰林学士。而这也是南渡之后,近侍大臣由皇帝亲笔御批任命的第一人!

    如今,这第一人的彩头,已经被秦颂给抢走了,而且秦颂还生生的挤走了一位翰林学士,把綦崇礼给晾到了一边。

    尴尬归尴尬,但秦颂必须要来拜见綦崇礼,因为以后他能不能在翰林院里面好过,全靠綦崇礼这位公文高手指点帮忙。</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