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古婉约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古婉约

    綦崇礼不在家,他儿子出面接待了秦颂。本↘书↘首↘发↘追↘书↘帮↘http://

    就算是綦崇礼的儿子,年龄也比秦颂要大一些……

    “家父午时奉召入大内,夜里不曾归来,想必应该是留在学士院公干。”綦崇礼的儿子客气的向秦颂解释说道。

    “啊,不妨事,我今天就是过来认个门。这么晚登门叨扰,有些唐突,这两匹蜀锦和两盒白砂糖是朋友刚从蜀中带过来的特产,不成敬意,还望收下!”

    蜀锦是可当货币使用的高档货,而白砂糖则是稀缺的滋补品,秦颂拿出来送礼的东西虽然不是特别华贵,但也称得上用心。

    綦崇礼的儿子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代替父亲收下送上门的礼物。

    正在此时,一位年近五旬的妇人从照壁后走了过来,用很清脆的声音说道:“既然秦翰林如此客气,文良你就代崇礼收下吧。你放心,你父亲回来必然不会责备于你!”

    綦文良于是向秦颂作揖感谢,收下了秦颂送上的礼物。

    秦颂看着这位妇人,有些疑惑,因为他觉得刚才妇人说话的语气,貌似不是綦文良的母亲。

    看到秦颂眼中的疑惑,那妇人露出一个温婉的微笑,对秦颂颔首说:“近日临安城内都在传闻抗金英雄秦辅仁是大宋文官的人样子,今夜得见,果然是玉树临风,器宇轩昂!我是李清照,在文坛略有薄名。”

    李清照?

    千古第一才女?

    怎么看着像一位阿姨?

    秦颂心里掀起波澜,有些无法理解为何会在綦崇礼的家中遇见这位婉约派最负盛名的女词人。卡Kа酷Ku尐裞網

    “晚辈长安秦辅仁,拜见易安居士!”

    作为不折不扣的文抄公,秦颂迄今为止已经抄过四首诗词,以至于到了现在,在大宋的文化人当中,也算是有了一些名气,尤其是那首《正气歌》,更是为他的声望加分不少。

    当着李清照的面,秦颂自称一声晚辈,没有什么不妥。

    李清照不仅是中华第一才女,就算放眼蓝星数千年文明史,也没有那位女性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能够超越她。

    蔡文姬、班昭、卓文君、上官婉儿,都无法跟李清照相比。

    “今夜已晚,我就不请你进院子喝茶了。改天我在栖霞山组织文会,小秦若是有空,不妨前来捧场啊!”

    李清照性格豪爽不羁,才见秦颂第一面,马上就邀请秦颂参加文会,看起来对秦颂的观感还不错。

    秦颂跟李清照和綦文良在院门口话别,然后坐进马车,往回走。

    仔细回忆了一番关于綦崇礼的相关资料,秦颂终于想起来李清照为何会出现在綦崇礼的家中。

    李清照的丈夫是赵明诚,而綦崇礼跟赵明诚是表兄弟的关系,所以虽然綦崇礼的年龄比李清照大一岁,但也要管李清照叫一声表嫂。

    赵明诚在靖康之乱不久去世,李清照与赵明诚并无子女,在丈夫逝世后,她只身携带十五车精挑细选的书画文物向南转移,在颠沛流离之中,大部分的文物失散,只有少量的图书孤本随她到了绍兴。

    再后来,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改嫁人渣张汝舟,而张汝舟当时迎娶李清照的目的就是冲着李清照收集的珍贵书画来的,当他发现李清照身边已经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之后,竟然对李清照拳打脚踢,各种羞辱折磨……

    张汝舟的变脸,让李清照忍无可忍,当她发现张汝舟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后,毅然揭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丈夫赵明诚都是大宋的官员,而且生前官职都不低,耳濡目染之下,李清照虽然不做官,但对于大宋官场上的勾当却是门清,所以当她铁了心反抗张汝舟时,以张汝舟这点道行,还真抵挡不住。

    鉴于李清照在文坛的巨大影响力,官府马上接受了李清照对于张汝舟的揭发指控,经查属实,张汝舟被剥夺一切官职,然后贬往柳州编管。

    李清照虽然成功的干掉了人渣后夫,并且获准与张汝舟离婚,但按照宋律,妻告夫这种行为,不管有没有证据,都要判处三年徒刑,所以也被收监。

    便在此时,已经担任吏部侍郎的綦崇礼找人活动,营救李清照出狱,在她被关押了九天后,终于获释。

    从这件事中,至少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大宋这样开明温和的时代,妇女的地位依然不高,还是要依附男人而存在。

    第二个问题,大宋的刑律执行并不严格,照样还是人情大于法度,律法只是为权贵统治普通百姓服务。

    第三个问题,李清照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需要依靠綦崇礼的帮助照顾,才能在临安生活下去。

    尽管如此,但李清照的生活意志并未消沉,在诗词创作方面的热情反而更加的高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李清照一改婉约风格后,创作出来的一首借古讽今的诗作。

    就在上半年,朝廷委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时,李清照还满怀激情的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两位官员送行。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这是李清照所作送行诗中的名句,表达了她支持反抗金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胡松年到了金国朝堂,不顾个人安危,极力维护大宋的尊严,从金国返回后从工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韩肖胄也同样表现的不卑不亢,没有掉宋廷的面子。

    李清照现在孤苦无依,临时寄居在綦崇礼的家中,也是人之常情。

    表嫂也是嫂子,以綦崇礼的人品,既然出手营救了李清照,定然不会坐视表嫂流落漂泊在外。

    只是,李清照、綦崇礼貌似还跟大宋“带路党”的党魁秦桧有一些亲戚关系啊……

    秦颂觉得脑壳有点疼,他虽然也姓秦,但好歹也是大唐开国名将翼国公秦琼的后人,跟出生于黄州的秦桧没有半点瓜葛。

    如果为了帮助李清照而跟秦桧一家子扯上关系,这是秦颂非常排斥的事情,他可是清楚的记得后世人们对于秦桧一家子的无尽嘲笑和痛恨。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可是秦桧的后人在岳王庙秦桧夫妇跪相之前写下的诗句!

    前有秦桧,后有汪精卫,凡是卖国贼,就算过了千百年,也要被钉在耻辱柱上,让后人唾骂憎恶!

    秦颂一路心潮起伏,思前想后,回到了家中。

    一个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妻子儿女的家。

    关起小院的门,将所有的目光和议论都关到院外,秦颂烫个热水脚,躺在榻上,翻了几页《武经总要》,然后倒头就睡。

    当他陷入梦乡时,却不知道这个夜里有许多人因为他的动作而无法入眠。

    高居大内的皇帝接到了皇城司的密报,得知秦颂一天之内连续拜见了朱胜非、赵鼎、胡松年三位高官,又到綦崇礼家见过了李清照。

    赵构对此并无不快,倒是觉得秦颂做事雷厉风行,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分得清轻重和主次。

    至于秦颂出行时带了数十人的护卫,赵构觉得这很有必要,可以起到震慑宵小的效果。

    如果大宋的英雄在临安城内遭遇暗杀,就算秦颂没有事情,也会让人耻笑赵构对于临安的控制不足。

    临安原名为杭州,这里如今可是大宋皇帝驻跸的行在啊!刺杀皇帝新提拔的翰林学士,就等于是在扇皇帝的脸,这种事情如果能够提前通过震慑的方式化为无形,当然要比发生之后大索全城要好许多。

    罢相之后称病在家的秦桧,一直暗中派人盯着秦颂,得知秦颂接连拜见了几位高官,还得到了对方的礼遇,心里气得不行,却也只能躲在漆黑的书房里面咬牙切齿。

    秦颂在临安城内的出现,毫无预兆,仿佛是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一样。

    在此之前,金国和伪齐方面派了许多人在荆湖南路一带搜寻秦颂的踪迹,谋划刺杀秦颂的行动,结果被秦颂这突然的出现而彻底化解。

    如今,秦桧虽然知道了秦颂的住所,但整个临安城的人全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再想谋刺秦颂,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姑且不论神武卫和皇城司一明一暗对于临安城的防护守卫,只看秦颂出入时的谨慎小心,还有他大张旗鼓的带着数十名护卫,就可以看出秦颂对于可能的暗杀早有预防。

    暗杀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出其不备,人家都做好了防备,再调集杀手硬上,那就是不是暗杀,而是明杀。

    大宋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虽然总吃败仗,可是临安城不是战场,这里遍布眼线和近身搏杀高手,想要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弄死秦颂,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秦桧虽然从未见过秦颂,但他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恐惧,因为秦颂的到来,而变得越来越强烈。

    仿佛,秦颂就是他命中的克星,如果让他长久的呆在赵构身边,自己的处境就会越来越危险。

    可惜,他被吕颐浩那个老货赶出了政事堂,如今再想复起,还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若非如此,秦颂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的就进身翰林院,成为赵构身边的人?

    不过,秦桧也不是特别的着急,因为他知道北方的那些主子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秦颂的危害,正在想尽办法除掉秦颂,只要按照北面的授意暗中做一些顺水推舟的事情,想必总能等到解决秦颂的机会。

    秦颂现在最大的不足,就是根基太浅,别看他一时风光无量,等他陷入大宋官场这个大染缸之后,有的是拿捏他的办法!</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