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二百四十六章 圣心独断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圣心独断

    朝臣之中,唯有吕祉亲眼见识过秦颂手持指挥棒的风采,当初在大散关时,他可是被惊的不轻。★首★发★追★书★帮★

    正因为体会过面对大型军事地图听秦颂分析敌我形势的好处,所以吕祉才会配合秦颂来这么一场华丽惊艳的亮相。

    大宋现在不需要只会放嘴炮的朝堂官员,而是需要能够坚定信念踏实做事的官员!

    龙椅之上,赵构虽然已经在昨天晚上吃过了秦颂单独给他开的“小灶”,亲眼见识过秦颂在空无一物的白纸上面将大宋的疆域图给描画出来,但看到他站在巨幅地图面前当着上百名官员条理分明、口齿清晰的讲解时,还是深深的被秦颂的这种本事折服了。

    放眼朝堂,还有谁可以站出来如秦颂这般指点分析?

    除了半罐子水晃荡的兵部尚书吕祉,再无别人!

    更让赵构心里觉得舒坦的是,秦颂是他亲自简拔的翰林学士,是他身边的人!

    现在,应该没有人会怀疑超常擢升秦颂进入翰林院不符合规矩了吧?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谁能站出来迎难而上,立下赫赫战功,谁就有资格赢得尊重和官位。

    别的,都是扯淡……

    秦颂没有占用皇帝和朝臣们太多的时间,他一口气将敌我态势分析完之后,便安静的退到了一边,将话语权交给了皇帝和大臣们。

    虽然,他心里装着完整的迎敌方案;虽然,他知道委派谁来出战更加合适;虽然,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一套完善的后勤供应方案……

    但是,秦颂知道自己的身份,他只是皇帝身边的高级参谋,而不是政事堂的宰辅,更不是皇帝本人,所以有些话不能从他的口中冒出来。

    不过,这并不会影响大局,因为昨天晚上,秦颂把该说的话,都已经说给赵构听了。

    以赵构当时的反应来看,他并不是笨蛋。以前赵构总是会犯军事战略方面的错误,只因为他从小到大就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军事理论,只凭主观臆断,必然会犯错误。

    赵构对于秦颂提出的现阶段立足于“防守反击”的策略完全赞同,所以秦颂帮他分析如何排军布阵时,他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和人选,等到秦颂把可能出现的各种战场形势预测过后,赵构就的心中就有了决定。

    今天召开大朝会,既是给秦颂提供一个等台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赵构准备独断朝纲的一次尝试。

    因为,这一次,他要当着朝臣的面,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调整军略和人事!

    “诸卿,方才秦翰林分析了敌我态势,不知大家听了做何感想?反正,我有一种掌上观纹的畅快之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话谁都会说,但究竟该如何做,谁来告诉朕?”

    皇帝说话的声音并不严厉,只是落在朝臣耳中,却让人有种挨了鞭子的感觉。

    说大话,说狠话,说假话,说奉承话,谁都会。问题是,面对敌人血淋淋的刀枪时,他们会听你这一套吗?

    “诸卿既然不肯开口,那朕就接着往下说了。大宋走到今日,不是一两人犯错所致,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朕也不想妄加评论。面对大敌压境,今日咱们便说一说如何御敌于外的策略和主张。”

    “自朕南渡以来,能够称得上是胜仗的似乎不多。黄天荡之战,大宋凭借水师优势,以数千人困敌上万人长达四十八天,自此金军不敢轻易渡江,临安行在得以安稳。”

    “仙人关之战、和尚原大战,西路守军以一万多人击败意图南下灭宋的十五万金军,两战一扫富平大战失败的阴霾,保住了秦岭防线。”

    “金州大捷,我方前后参战的将士总计不过三万五千人,一开始还被金军屠戮了七千,但最后凭借将士用命,奇计迭出,终将贼酋宗翰和他率领的十万金军全部消灭!”

    “天水大捷,出仙人关追击完颜突合速的西线将士人数不过八千,当地民练复兴军出动的人数不超过一万,却将完颜突合速率领的四万兵马尽数围歼!”

    “这一条又一条的捷报传来,朕在欣喜之余,也曾反复思索为何西路将士越战越勇,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吕尚书,你来替朕回答这个问题!”

    吕祉再次站出来,然后大声说道:“臣以为,西线将士善于利用地形固守,然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反击,因此才能屡屡获胜。”

    赵构颔首说道:“嗯,此言甚善!和尚原大战,完颜宗弼在听说粮道被断后,仓惶后撤,结果遭遇伏击而大败。金州大战,完颜宗翰误以为饶凤关得手,冒然进城中了埋伏。天水之战,完颜突合是在先攻仙人关失败,后悉宗翰丧命之后,撤退途中被堵在了山区。”

    “从这几场大胜不难看出,先稳住阵脚消耗敌人,然后再伺机反击,如果没有反击的机会,则坚守不动,迫敌自行退去。这便是‘防守反击’作战的精髓。”

    “以朕看来,大宋如今对抗伪齐和金国的战略,也当坚持防守反击之策。得地失人,则最终人地尽失。存人失地,终有机会再次拿回属于我们的土地!”

    “从今往后,若再有人敢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者,视为国贼,尽诛之!不论南人北人,只要支持抗金,都是大宋的子民!”

    “为了确保后方平稳,朕欲委任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张浚为荆湖北路、南路宣抚处置使,全权处置两路军政事宜。委任张浚麾下属将曲端为荆湖北路招讨使,刘锜为荆湖南路招讨使,协从张浚平定湖湘杨幺乱军!”

    “为了督促江北各军迎击抗敌,朕欲委任资政殿学士张守为淮南东路转运使,委任显谟阁直学士李光为淮南西路转运使……”

    皇帝一口气说了不下十位官员的最新任命,其中既有张浚这样的一方大佬,也有李光这样被挤出朝廷中枢的名臣,还有张守这样的干臣,唯独没有议和派的任何一名官员,更不提罢相在家的秦桧。

    因为信息量实在太大,朝臣们还要琢磨一会,因此没有人站出来反对皇帝的独断专行。

    大臣们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过赵构如此强势,除了当初坚持留在江北抗金的时候,有一次赵构竟然表态大臣们都往南走,他要独自留下来跟金军决战。

    首辅朱胜非一直没有开口,虽然皇帝今天表现的有些异常,但不可否认的是赵构更像一个皇帝了,他一口气提拔委任的官员,全都是有德有才之人,特别是李光和张守两个,就连朱胜非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副相赵鼎没有开口,虽然他不是激进的主战派,但他也不是卖国求荣的求和派,严格而言,他是稳重的守成派。赵构当着满朝大臣提出来的“防守反击”战略,非常符合赵鼎的心意,他觉得如果以后大宋也坚持这样的策略,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军费,而且还不用担心有灭国的危险。

    枢密院枢密使富直柔没有开口,他是力主抗金的,既然皇帝雄心勃发,又用人得当,此刻若是站出来提出不同意见,纯粹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吏部尚书胡松年从不拉帮结派,他是皇帝任用的孤臣,既然赵构都放下了对张浚的防备,准备将荆湖两路的处置大权交给张浚,胡松年也不想妄做小人,阻挡这样的任命。

    事实证明,张浚在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的几年,确实干的不错,就算是他离开了,被他提拔重用的那些人,也没让朝廷失望。

    兵部尚书吕祉就是皇帝的传声筒,这些任命之中,也有几个人跟他有关,皇帝已经充分照顾到了他的想法,吕祉岂能不知足?

    至于户部、礼部、刑部和工部等几位尚书,在这种场合基本上没啥发言权,皇帝和大臣们讨论的是如何御敌于外,几位相公和天官、兵部尚书都没有吭声,他们岂会看不出来?

    宰相、尚书们没有露头,余下的朝臣也心甘情愿的做了扎嘴葫芦,所谓的大朝会,最后竟然成了赵构的一言堂……

    大朝会结束之后,皇帝将几位相公和六部尚书留下,转移到勤政殿内,继续议事。

    这一次,皇帝和大臣们商谈的就是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事宜。

    比如,派谁前往当阳给张浚传旨。

    比如,派谁前往汉中代表皇帝慰问军民,顺便再去秦岭以北宣布皇帝对于复兴军头领的一系列任命。

    比如,征调多少民夫和船只向各路军队运输粮草。

    比如,战时派谁前往一线巡视部队,确保各路大军遵守命令,严格按照朝廷的意图迎敌接战。

    别看秦颂在朝堂上面时说的轻松,其实面对四十万大军来犯,无论皇帝还是大臣,心里面的压力都是山大,因为仗还没有打,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

    首辅朱胜非此时终于开口,他向皇帝建议说道:“以臣之见,代表陛下前往一线巡视的大臣,必须有足够的威望,可以压制住刘光世、张俊和韩世忠这些大将,同时还要懂得用兵作战,不胡乱干涉前线将士的作战。”

    吕祉马上附议说道:“我赞同朱相公的意见,这次大战的意义极其重大,只要守住了,宋金之间就会形成兵力平衡,金国短时间内将再也无力南侵!”

    皇帝将询问的目光投向吏部尚书胡松年。

    胡松年毫不犹豫的建议说道:“臣以为,首选李伯纪,吕元直亦可!”

    李纲,字伯纪。

    吕颐浩,字元直。</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