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二百七十四章 正旦朝会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二百七十四章 正旦朝会

    过了除夕夜,便是正月初一,这天早上最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是拜年。卡Kа酷Ku尐裞網免-费-首-发→【追】【书】【帮】

    拜年的习俗,源自于正旦朝会。起初是大臣们在初一这天去朝觐皇帝,并送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祝福之语,等觐见完毕后,大臣们也会相互走动拜年,到了后来便演变成了全民互拜。

    到了后世,“团拜”的方式逐渐兴起,人们既能联谊又可终日狂欢,更加的欢乐。

    秦颂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在正旦大朝会的时候,自然是要出席的,不然会让人产生一些错误的联想。

    昨天夜里,借助于满城都在施放烟火和爆竹的有利时机,秦颂向赵构充分展示了突火枪集中使用时巨大的威力,这让赵构非常的满意。

    陪同赵构在现场观看试射的陈规,隐约已经猜到皇帝忽然任命他担任防守问题最为严重的京西南路转运使的用意,作为一名全能型的官员,他对于突火枪充满了兴趣,也顾不得年纪差距,当场就向秦颂请教了许多问题。

    秦颂并不藏私,有问必答,甚至亲自指导陈规动手组装了一杆突火枪。

    陈规向皇帝直言,制造突火枪的技术难度并不大,为了尽量长时间的保持这种武器的优势,今后务必要将防止技术泄密放在首位。

    秦颂对于陈规的这个说法完全的赞同,只要有一杆突火枪落入伪齐或者金军的手中,不出半年,敌人就会仿造出相似的热兵器。

    秦颂现在最有把握的就是不让经过他亲手改良的火药技术泄露出去,至于别的,他实在不想强求。

    反正突火枪作为防守型武器使用的效果,明显要强于用来进攻,而大宋在未来几年内,都是以防守为主,所以世间依然是站在大宋这边的。卡Kа酷Ku尐裞網

    就算女真人弄到了突火枪的制造技术,以他们那充满了肌肉的脑袋,也想不出先进的战术,更不可能研制出威力巨大的新式火药。

    昨夜的试射结束后,赵构让杨沂中派兵将陈规送出大内,却留下秦颂陪他守岁。

    对于皇帝这种明显表示亲近的行为,秦颂不能也无法拒绝。

    于是,秦颂和杨沂中两个陪着赵构坐在火盆边上,一边喝着最上等的大红袍,一边聊着家事。

    赵构回忆起了当初他还是康王时在汴梁的日子,杨沂中回忆起了当初他陪伴在祖父和父亲的身边,共同镇守边关的岁月,而秦颂则回忆起了在破庙中度过的那个寒冷却难忘的除夕。

    但皇帝放下架子和面具,以寻常人的语气跟你唠家常的时候,一般表明他对你的信任已经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杨沂中混到这种程度,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而秦颂用了不到两个月。

    虽然整夜守岁,但在正旦大朝会上,赵构的精神依然很亢奋,他似乎对于北方正在或者即将发生的大战毫不担心,这种反常的表现,朝臣们还是第一次看见。

    该说皇帝不知道轻重,还是说他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正当御史言官们心里纠结的时候,首辅朱胜非第一个站出来向皇帝表示祝福,他简略的回顾了绍兴三年大宋经历的重大事件,其中特别提到了金州大捷和天水大捷两场胜利。

    赵构原本对朱胜非有些不爽,已经动了罢相的心思,但见到朱胜非如此的知情识趣,没有当众说那些让人听了耳朵长茧却会不痛快的老话,也就暂时按捺下了外放朱胜非的念头。卡Kа酷Ku尐裞網

    大臣们依次出列,向皇帝说出前一天仔细琢磨过的祝福话语,然后皇帝为了感谢大家,自然是赏赐各种礼物,再来一场赐宴,与大家共同享受一回皇家御厨的精湛手艺。

    御宴之上,赵构只是象征性的动了几筷子,跟大臣们共饮数杯,然后便非常识趣的离开,将场子交给了大家。

    有皇帝在场,大家总归是要注意形象,吃喝起来各种拘束和不自在。

    秦颂本来不喜欢凑这种热闹,打算趁着大家都在敬酒的时候提前溜掉,结果朱胜非第一个就找上了他,然后他就再也脱不开身。

    首辅宰相主动来找你喝酒,一个官场小辈还有啥资格好摆,只能老实的应付着呗。

    听朱胜非话里话外的意思,总体来说,朝堂上的文官群体对于秦颂入朝两个月来的表现还是满意的,他没有胡乱的向皇帝进言,更没有挑拨大臣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胡乱插手本不该他管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希望秦颂同志在新的一年再接再厉,多做事,少说话,向着储相的位置,不懈努力奋斗!

    秦颂虽然被灌的有点晕头,但脑子里面还是绷着一根弦的,他没有狂妄到对在座的所有人说“你们都是垃圾”这种话,更没有自吹自擂倘若以后自己当了宰相会如何如何,他只是傻呵呵的笑,然后装作醉酒不支,被守卫在宴会大厅外面的卫兵给抬了出去。

    回到家中,秦颂先是睡了个觉补足精神,然后起身洗了热水澡,换上一身新衣,接着就是给小炎和二毛,以及随他来临安的兄弟们发红包。

    初一不兴在外面乱跑,秦颂便在家中弄了烧烤和涮锅,关起门来轻松自在的过了一天。

    正月初二,秦颂走马灯似的给各位大佬拜年,光是拉年礼的马车就有足足四辆之多!

    这一次,就连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徐俯的府上,秦颂都没有落下。

    虽然徐俯曾经公开反对和批评过他,但秦颂作为官场后辈,也不能一直落人家的脸面,给外人造成一种得理不饶人的感觉。

    徐俯没有见秦颂,不过徐家人倒是收下了秦颂送上的年礼,至少场面上算是过得去。

    来到綦崇礼家时,秦颂有些意外的没有见到李清照,问綦文良,他说婶娘与友人相约,出城去灵隐寺参加聚会了。

    秦颂本来想邀李清照入股他新开的制墨作坊,这样李清照今后就不用为生活来源而发愁。

    虽然李清照不在,但把这话说给綦文良,请他转告也不影响实际的效果。

    当綦文良得知秦颂有意将售卖龙香墨的利润分给李清照半成时,羡慕的眼睛差点都红了。

    这种好事,根本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如果不是碍于李清照跟綦家的亲戚关系,綦文良都想截胡了。

    秦颂看出綦文良有些意动,也不说破,只是告诉他以后会有更加赚钱的生意,到时候带上綦家一起赚。

    临安居,大不易,就算是朝堂上的官员,如果家中没有人经商供养,日子过得也会拮据。

    朝堂之上,从皇帝往下,对于官员亲属经商并不禁止,这也是大宋为何在历朝历代商业最为繁华的原因。

    灵隐寺,一群文人墨客和富商们此时正在为争夺几副诗词手稿而争得面红耳赤。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西湖往西数里之外的群山之中,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

    庆历年间,宰辅韩琦、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仁宗下旨传法院将其编入《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称号。

    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当时的灵隐寺已成天下禅宗圣地。

    赵构南渡杭州之后,经常会来灵隐寺为父母兄妹进香祈福,闲暇之际,挥洒翰墨。

    李清照在年前便放出风声,称她手中有新晋翰林学士、抗金英雄秦颂的几首新写诗词的手稿真迹,然后引得士林之人纷纷打听,还惹得许多本地的富商登门求购。

    秦颂那夜在綦崇礼家中书写的三首半诗词,已经传遍临安府,许多士子纷纷将《石灰吟》和《竹石》写下来挂在书房里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至于那些登门求购的富商,自然是想趁机搭上秦颂这条线,然后在秦颂负责的造船生意上分一杯羹。

    今天前来参加聚会的文人墨客已经收到确切消息,李清照不仅会来,而且还带着秦颂的手稿,据说因为手头紧张,要将之拍卖。

    这些都是炒作的手段,所谓的确切消息,自然也是李清照提前让人散布出去的。

    聚会现场并没有出现俗不可耐的生意人,清一色全是长衫大头巾的文人墨客,但他们当中有多少是受雇于有钱的富豪就不得而知了。

    这年头,富豪们都不会自己出面,只需花点钱找那落第的书生帮忙,然后请他们帮忙出手,就能拍到自己想要的古董字画什么的。

    有道是财不外露,谁也不会傻到亲自下场,让别有用心的人给盯上。

    李清照果然信守承诺,不仅将秦颂手书的《石灰吟》、《竹石》、《青玉案元夕》三首完整的诗词原稿带了过来,她还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副残诗也拿了出来。

    诗词绝对都是难得的足以传世的佳作,秦颂的字也很有金戈铁马的磅礴气势,否则李清照也不会造这样的势。

    令人觉得意外的是,争夺残诗的人最多,而最终拍下来的价格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一万四千贯!

    出手拍买此残诗的是一个很普通的青年文士,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他背后矗着什么大人物。

    不过,还是有极个别的人知道此人的来头。

    这位一上来就不按规矩喊价,直接喊出万贯天价的文士,是福国长公主府上的客卿。

    他在拍得残诗后,当众说道:“为人臣者,若能做到‘留取丹心照汗青’,大宋岂惧强敌环伺!秦学士这十四个字,道尽了人臣本分,值得上一字千金!”

    一万四千贯,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十四个字,可不就是一个字价值千贯啊!</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