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二百七十九章 绍兴四年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二百七十九章 绍兴四年

    当几个手下得知秦颂的身后站着一个庞大商行时,除了惊讶,剩下的便是彻底的佩服了。卡Kа酷Ku尐裞網

    明明可以躺着享受的富家公子,却如此的拼命上进,还多次在战场之上跟金军拼命,这样的人不成功,谁还有资格?

    其实,是他们想岔了。

    秦颂是拼命在先,这才换来秦家的复兴。如果没有那番奋斗拼搏,又怎么聚拢一群愿意跟他出生入死的家族和人群?

    所以说,这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更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

    实际上,秦颂前面说的两项生意,听起来很不错,但都没法跟最后一项相提并论。

    在秦颂的心底,兴荣商行最终的形态,将会是一个可以影响甚至是控制大宋工业化进程的超级财团和政治组织,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商业联盟!

    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的核心则是利益的分配。

    后世有很多人将阻止岳飞北伐的罪责归咎于高宗赵构的苟安求和,但秦颂并不可认可这种说法,赵构不是天生的怂包和软蛋,导致他不支持岳飞率领大军北伐的真实原因是南方的商人地主集团不支持朝廷的北伐!

    出兵打仗不是一道命令那么简单,需要庞大的后勤供应,稍有不慎就足以将一个国家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时的南方商人地主集团的主要利益在海上对外贸易,因此希望朝廷把政治中心设在靠海的杭州,这样大宋的商业中心自然的向南方迁移,可以让南方的商人地主集团在获得更多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可以不断的攫取更多的政治权力。卡Kа酷Ku尐裞網

    如果北伐成功,按照当时的形势,大宋必然还都开封,得利的是北人,而损失的自然是南人。

    反正,靖康乱起的时候,死的全是北方的士兵和北方的民众,南方这些商人和地主们非但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反而因为朝廷的南迁,一下子狠赚了一笔。

    秦颂看出了这个隐藏很深的弊端,所以才会通过出人意料的手段来达成他对未来的一些设想。

    他在皇帝身边尽心做事,不断获得更充分的人脉和权力,然后为兴荣商行保驾护航,通过非战争的手段与东南的商人们尽心竞争,然后打败或者收服他们,最终逼着他们为这个国家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或者是尽到该有的责任!

    所以,兴荣商行必须发展,必须壮大。

    秦颂并不担心凌景夏、勾龙如渊、张遇、张择端和毕良史这几人把今天谈话的内容透露出去,因为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不但无法保密,有些出于商业运作的需要,还会大肆的进行宣传。

    秦颂也不担心赵构知道此事之后对他有什么看法,在皇帝的眼中和心里面,衡量一切的标准只有利益,没有感情。

    如果秦颂不能为赵构带来利益,就算他两袖清风,廉洁无私,依然会被赵构无情的舍弃。

    相反,只要秦颂能不断给赵构带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利益,他在朝堂之上就会越来越稳,为了酬谢秦颂的功劳,赵构也会心照不宣的分给秦颂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卡Kа酷Ku尐裞網

    政治有时候就是这么卑鄙和无情,不能控制情感的人,往往下场都很凄惨。

    在向几人讲述自己的计划时,秦颂也顺口叮嘱了勾龙如渊几句,让他帮李清照一个忙,把那一万贯花得尽量充分,让前线吃苦的将士们得到最大的实惠。

    勾龙如渊非常愉快的接受了秦颂分配的这项任务,他用婉转的语气提醒秦颂,如果只给韩世忠这一路部队“送温暖”,会不会惹得别的各路部队的主将有什么想法。

    秦颂对此也有考虑,他告诉勾龙如渊,此事以李清照跟梁红玉两位女子的名义和私交来进行,目的就是为了堵住别人的嘴。大家都知道李清照支持抗金,而梁红玉则是追随韩世忠在黄天荡与金军激战的奇女子,所以她们之间有些交往,也算合情合理。

    前线的各路部队,除了军纪严明的岳飞部不甚富足,其余诸如刘光世、张俊,甚至是李横等人,哪个不是肥的流油?

    韩世忠的部队原本也不是穷得叮当响,只不过他移防到了淮南东路后,刘光世把那边已经搜刮一空,所以他才会在后勤物资方面吃紧,连老婆都跑到龟山镇去打鱼挖野菜了。

    新加入秦颂班底的毕良史暂时没有什么任务,但他能够参与到这种极为私人的会谈之中,本身就代表着秦颂对他的认可和关注,所以后面肯定有他用武之地。

    正月初五过后,大宋的法定春节长假结束,正月初六皇帝上朝,百官进殿,绍兴四年的官场就此开始了新的精彩。

    为了讨个好彩头,百官在这天的朝堂上就跟约好了一般,没有人站出来弹劾或者撕逼,各部官员汇报工作的时候也尽量挑好的说,朝堂上看起来一片祥和。

    礼部的官员首先站出来向皇帝汇报,说是流求国王派了王子前来大宋求学,恳请进入大宋的崇文馆实习。

    流求国在大宋的邦交藩国之中的位置一直排在最靠前的位置,不管大宋的处境如何,总是年年派人前来朝贡,还经常派出皇室成员来大宋学习,加深与大宋皇室的联络。

    对于这样无关痛痒的的要求,赵构自然不会拒绝,他不仅批准了琉球国王的请求,还给前来大宋增长见识的流求王子封了荣誉官职,以示鼓励和嘉许。

    说起来,赵构在对待藩国朝贡之事方面,却是难得的一位明白皇帝。

    前几年,大理国请示向大宋入贡良马,被赵构直接回绝了。他告诉大理国的使者,以后大理国按照市场价格向大宋出售马匹就可以,不必将马算在进贡的清单里面。

    纵观历朝历代,华夏周边的少数民族经常打着进贡的名义进行贸易。即是前来进贡,神州这边的天朝上国自然会有赏赐,为了宣示天恩,往往赏赐过多过滥,结果平白耗费了许多民脂民膏,仅是满足了所谓的天朝上国的虚荣心而已。

    大理国名义上想向宋廷进贡马匹,实际上是贩卖,而且还是高价贩卖。赵构看出了大理的企图,所以干脆命令边将按价买马,增设骑兵,不给大理国占便宜的机会。

    国家跟国家之间,只有利益,跟人是不一样。

    礼部官员汇报过之后,户部也站出来凑热闹,向赵构汇报说去年一共安置了多少流民云云,还特别表扬了四川的流民安置措施作为得力,现在几乎已经看不见无业可干的劳力。

    赵构虽然一生都未踏入蜀中,但他对于那边也是极为重视的,得知蜀中政通人和,不仅完全承担了西线抗金的税赋钱粮,甚至还有余力向荆湖南北两路支援,心里也很高兴。

    秦颂说的对,只要选对用对了人,真的可以省心不少。如果不是觉得蜀中离不开赵开这位理财高手,赵构甚至动了将他调到临安来担任户部尚书的念头。

    户部官员汇报之后,工部官员站出来向赵构汇报了关于扩建钱塘江码头和疏浚城内几条重要水路的情况。

    另外,工部侍郎廖刚向朝廷建议疏通漕运,以便向前线将士快速的运输粮草物资,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支持。

    为了尽快完工,赵构不仅下令两浙厢军四千余人参与到疏浚之中,而其同时下诏,疏浚河道时,役兵可得遗物十分之四。河中发现的尸骨遗骸,听僧徒收瘗,数满二百,给度牒一道。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命令,没有强迫的意思,完全是通过物质进行激励,甚至连僧徒替死者做法师可以获得朝廷颁发的官方度牒都想到了。

    从这道命令可以看出,赵构一点都不昏聩,他懂得如何用现实的利益来驱动人心。

    工部之后,刑部官员也汇报了关于在湖湘等地清查历史遗留下来的重大命案的计划,得到赵构的首肯。

    吏部是六部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但正月上朝第一天,也不方便提出人事任免的建议,所以只是简单的汇报了一下各地州县一下官员去年出缺任职的情况。

    兵部最后压轴,吕祉底气十足,一口气汇报了前线各路部队就位的情况,并且很自信的说前线各路部队时刻做好应对来犯伪齐大军的准备,这次必定不会让朝廷失望等等。

    秦颂的身份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和参谋,所以没有合适的机会,轻易不会在朝堂上出声,他只是站在一群官员之中,暗暗的观察着每一个人的长相气质,然后跟脑海中记下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以便将这些官员都清楚无误的记下来。

    等到散朝之后,皇帝摆驾返回后宫,一群大佬不约而同的将秦颂给围了起来。

    “秦翰林,听说你新开的制墨作坊马上就要开张了,到时候记得给本官留几块上好的龙香墨锭啊!”

    “辅仁啊,我家人多,没有余钱,平时就爱写个大字练习书法,你看是不是该给我打个折扣啊?”

    看着面前的参知政事与尚书们一个、两个的都来打秋风,秦颂有些牙疼。

    特娘的,哪个多嘴的鸟厮把龙香墨的生意这么快就泄了出来?

    都是大佬,给其中一个打了折扣,还能问其他的要高价?</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