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三百零九章 偶思偶感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三百零九章 偶思偶感

    秦颂对于后世儒家名人朱老夫子并非一味的反对和看不上,毕竟这位可是南宋的名人,集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还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的超级牛人。http://.shanjue

    秦颂不赞成或者说反对的是“伪道学”的出现,将“存天理,灭人欲”当做口号来喊并没有错,但只会天天打嘴炮,甚至自己尚且做不到的情况下,却要普罗大众去存天理而灭人欲,这就是非常扯淡的一件事情了!

    按照后世那位真正的伟人总结出来的观点,想要做到“实事求是”,你首先要得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而不是高高在上,用自己搞出来的那一套东西来要求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

    这不是曲高和寡的问题,这是一个彻底影响和改变了南宋以后华夏文明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

    朱熹之前,朝堂上虽然也有清流,也有道学家,但情况并不严重,更多的还是能够做实事的官员,但朱熹之后问题就大了。

    朱熹虽然强调要格物致知,但并没有去正真的格物,而是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对经书的研究和评论上,他认为经书中就是最大的“理”。

    朱熹自身的学说带有保守主义,被确定为官方思想后,更是加重了它的权威主义,虽然朱熹之后的朝代在文化上有所发展,但在其他方面都趋向保守,不仅抵制了其他学说的发展,还把儒家思想的实践性丢失了,显然这有些得不偿失。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可是亚圣孟子说过的话。卡Kа酷Ku尐裞網

    在儒家和道家形成之前,华夏文明的祖典《易经》,开篇就有“三易”,名曰:变易、简易和不易。

    何为“变易”?

    《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

    朱熹既然喜欢钻故纸堆,却用古人的经书来作为现在标准,为何不能理解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为何不明白用过去数千年的老玩意来解决新的问题显然违反了《易经》的原则?

    秦颂的学问并不渊博,但他因为开了“挂”,所以清楚后世在朱熹的影响熏陶之下,儒家都培养和熏陶出来了些什么玩意,所以他才对尚未出世的程朱理学抱着极大的警惕!

    用后世网络上出现的一种观点来说,朱熹是为儒家挣寿的第一人,但却不是让华夏民族走向强大的功臣,而是罪人。

    程朱理学兴盛起来后,就被蛮夷灭了。

    儒家一点办法都没有,然后在蒙元的统治下继续做官……

    大字不识的朱元璋不懂程朱理学,但他推翻了蒙元,而且把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打的无处躲藏。

    朱元璋生前曾经下令,天下事,天下人都可以说,就是生员不行!因为他知道生员们都是伪道学,嘴上喊着道德,而实际上却是一群蝇营狗苟的蠹虫!

    然而,朱元璋可以始终站在底层百姓的这边,可他的子孙后代却是被儒家老师带大的,然后朱明的大好江山被东林党一群嘴炮给葬送了……

    蛮夷大军杀进来时,朱氏女投江自尽、蔡慧奴拒满帅而自刎、吴绛雪以死纾难、苏瑶青自缢殉夫、王富英被掠自缢、吴氏投水殉夫……

    满口仁义道德的腐儒们,虽然拦不住蛮夷进来祸害家里的女人,但可以让女人们自杀而避免失节啊!

    朱老夫子不是教导过嘛,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让女人们去死,然后接下来安安心心的接着过自己的小日子,卑躬屈膝地跪舔一下元朝的皇帝,送上个仁宗的称号,过了几百年,再跪舔一下“我大清”,然后继续心安理得的做官,享受着人上人的好日子。卡Kа酷Ku尐裞網

    虽然我大清的皇帝不懂四书五经,不懂《近思录》,不懂《传习录》,但是我们这些儒家传人懂啊!

    我们可以去跪舔啊!

    陛下啊,舔的舒服不?要不换个姿势,再来一遍?

    正因为把“我大清”的玄烨皇帝舔舒服了,朱熹的塑像也终于进了孔庙的大成殿,然后他的传人们变得更加理直气壮……

    再后来,刚刚剪去鞭子的腐儒们打算照样去跪舔倭人时,地痞流氓出身的蒋公被吓了一跳,赶紧下达密令,抢在日本人来之前,把这些惯于跪舔的理学大师们都强迫着带到了陪都重庆去,以免他们搞出让华夏子孙羞耻到以后抬不起头来的蠢事。

    口号喊得很漂亮,但却是说一套而另外做一套,这就是程朱理学兴盛起来之后造成的最大问题。

    假道学、伪道学……

    理学这帮人一味纠结于个人修养,完全不顾政治运作的规律,认为只要向内寻求道德的完美,政治也就清明了,却没想过搞政治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儒家老祖孔子当时可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提出的“内圣外王”主张从来就没有错过,错的是他的那些传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心甘情愿的给皇帝充当工具和走狗,把“王道”思想早早的就阉割掉了。

    实际上,儒学到了南宋的时候,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处境,当没有学过儒家经典的辽国人和金国人一次次的将宋国摁在地上摩擦的时候,满口仁义道德的儒家却毫无办法,这就让皇帝和许多有识之士不断的反思,坚持用儒家的理念来治理国家是不是错了?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熹等学者一看儒家再不改造就要关门了,于是挖掘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庸之道”,总结出《四书》而代替了汉儒的《十三经》,从而把儒学变成了个人修养的学问。

    官员的个人修养重要吗?

    毫无疑问,非常重要!

    但治理国家的方法跟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是一样的吗?

    绝对不一样!

    所谓的政治,核心问题是利益的分配,而个人修养则是要“为善去恶”,不断完善自我,这两者之间天生就是矛盾的!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阶级的局限性!

    出身士人地主集团的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但他根本不知道身处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为了每天不被饿死有多么的辛苦,他更没有在战场上亲眼见识过手足同袍被敌人残忍杀死时的景象,他的认识和看法因为所处的阶层和时代,因此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秦颂的双脚,现在就踩在华夏文明的分水岭上。

    朱熹已经四岁了,他现在跟随父亲朱松在晋江石井镇生活。朱松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官员,朝廷大臣胡世将抚谕东南时,发现了朱松的才干,特意向朝廷推荐,于建炎四年四月,调朱松前往晋江任石井镇的首任镇监。

    当时安海港海外交通已相当发达,元祐二年,泉州派榷税吏在港口设立津卡,坐收舶税,称“石井津”。后来因为东西两市争夺舶利,相互斗杀,榷税吏无力制止,泉州当局申报朝廷,诏准在安海建立“石井镇”,并按镇的建制,由吏部派选官员赴任。

    朱松担任的这个镇监之职,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海关关长兼商税局局长,不仅权力大,而且油水甚丰。

    朝廷能让朱松担任这个职务,说明对他的个人操守还是信得过的。

    秦颂还没有见过朱松,更没有见过还穿着开裆裤的朱熹,但他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不停的改造这个世界,等到朱熹长大之后,让他没有机会做“圣人”。

    这是一个不需要圣人的时代,只要把周围的敌人都解决掉,让人们都过上有饭吃,有衣穿的好日子,自然会有新的思潮和观点出现,因为只有在国家和民族这个主体得以存续的前提下,才有适合的理论和观点产生。

    国破家亡的时候,一切都是奢谈。

    没有人知道秦颂在妇婴养护院见到一群可以自由发表看法的妇人时,内心深处会产生如此复杂和深刻的感触,而秦颂暂时也无法将心中的感悟说与别人来听。

    创办妇婴养护院看起来只是秦颂帮着赵多福随意做的一件无关大局的事情,但只有秦颂清楚养护院以后会对大宋产生怎样的影响。

    来养护院里面做事的,绝大部分都是妇女,她们将会成为大宋首批医疗护理人员,然后在她们的带动下,以后还会有女子护理急救队出现在军队的后方,成为划时代的职业。

    雇佣这些妇女,一开始可以打着培训的旗号不给工钱,但随着人越来越多,护理院的名气越来越大,属于个人经营式的“产婆”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到时候这些人到官办的护理院上班和工作,自然是要领一份报酬,于是大宋的女工就出现了。

    从事关人命和未来的妇婴养护事业入手,这是最容易被宋人接受的一种方式,只要改变了宋人的一些本就不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后再雇佣女子进入织厂、印染和其他手工作坊,也就顺利成章。

    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就从身边的人和事情做起,不要奢求一朝一夕或者仅凭上位者的一道命令就能发生改天换地的变化。</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