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胆提议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胆提议

    苏向跟在引路的士兵身后,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山路拾阶而上,虽然尽量保持着仪态,不左顾右盼,但映入眼睑的道路两旁的景象,还是让他有些忍不住分神去看。卡Kа酷Ku尐裞網本↘书↘首↘发↘追↘书↘帮↘http://

    原本以为伏虎寨跟他以前游历时见到的那些寨子没什么区别,但实际看到的情况,却是大相径庭。

    这个伏虎寨里的名堂,还真多啊!

    来到一座不起眼的木棚之前,面色严肃的士兵转头对苏向说:“这里便是会客厅,我们营头就在里面,有什么话你进去说吧。提醒你一句,说话最好有些边际,我们营头不喜欢空谈之人!”

    苏向心中有些感慨,没想到这个寨子里区区一个引路的士兵,说话时竟然有礼有节,丝毫不显粗鄙。

    士兵没让苏向解除佩剑,他便不问,迈步踏进宽大的木棚之中。

    木棚内的陈设很简洁,除了几张木椅和一张条桌,再不见其他。

    一位年近三十的魁梧汉子,站在棚内靠近桌椅的地方,在他身后有两名挎刀而立的卫兵,各自站在一角,目光锐利的盯着走进来的苏向。

    “我是李长顺,复兴军第一营统领,兼德顺军招讨使,不知贵客从何而来?”

    “鄙人苏向,字武牧,祖上居住于雁门关一带,属于北地汉人。”苏向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向李长顺抱拳行礼,接着说道:“这些年我一直在山西和陕西游历,复兴军在天水打败完颜突合速时,我恰好游历到了陇干一带。鄙人对于复兴军很是好奇,因此特来投奔,并以德顺军为见面礼,还请李统领笑纳!”

    “呵呵,苏兄弟还真是自信啊。”李长顺没有生气,笑呵呵的说道。“若是你能帮我兵不血刃的拿下德顺军,想要什么好处,尽管开口!”

    似乎知道自己这么两手空空而来,然后空口白牙的一番说辞,难以打动复兴军的头领,苏向并没有向李长顺提任何的要求,而是认真的说道:“李统领对我有所怀疑,这是人之常情,但请听我细说,若是觉得有几分道理,再谈别的也不迟。”

    李长顺点点头,示意苏向继续,他在认真的听。

    “德顺军南接秦州,东抵大陇山,百姓受到秦州的影响很大,听说如今复兴军在秦州斗地主、分田地,因此人心浮动,欲投秦州者甚多。”

    “驻守德顺军的五千金军,在天水大战的结果传出之后,便仓惶东撤至渭州的平凉一带,与渭州当地的金军和伪齐部队合流。如今,整个德顺军境内,只剩伪齐刘豫派驻的官员和一些山贼盗匪投降而来的杂牌部队。”

    “若是李统领带着大军出山,竖起‘分田地’的大旗,顷刻间便有许多人前来投奔,不用复兴军出动,数万本地民壮就能把伪齐官员和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土匪恶霸杀个干净!”

    苏向的分析,很大胆,也很有新意,假若德顺军的形势真如他说的这样,还真有可能不复什么力气,便将德顺军收于复兴军的治下。卡Kа酷Ku尐裞網

    李长顺凝神沉思,仔细想着以前秦颂给大家上课举的那些例子,然后就想到了当初秦颂在天云寨那座山洞内分析发生在宋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的经过。

    当时,秦颂是这样对着洞内近千军民讲述的:

    “王小波是四川青城味江人,于淳化四年二月在家乡发动了起义,他对乡里宣称:‘我恨这个世道贫富不均,现在起来反抗,为大家均之!深受压榨的乡里,觉得就算不起来造反,也没法活下去,于是纷纷加入王小波的队伍。”

    “起义的农民军队,很快攻克了青城县,然后转战邛州、蜀州一带。紧接着,直插彭山,诛杀了贪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队伍扩大到了一万余人。”

    “后来,王小波率领的起义军在蜀州江原县与赶来镇压的官军激战,起义军打得十分英勇顽强,但王小波中了冷箭,终因伤势过重死去。但是,起义并没有就此被镇压下去,反而愈演愈烈。”

    “王小波的妻弟李顺,被起义的农民推为领袖。起义军接连攻克蜀州、邛州,队伍扩大到三万多人,并趁机攻克了永康军和双流、新津、温江、郫县、彭州、汉州,对成都形成包围之势。”

    “淳化五年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大败官军,成都知府郭载等逃走,卢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队伍发展至数十万人。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

    ”

    “宋太宗听说蜀中大乱,急令心腹宦官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进行镇压,并一再下诏招抚,命张咏知成都府,伺机入川。”

    “同年四月,王继恩率军攻破剑州、绵州、阆州、巴州;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于涪江流域。王继恩率军猛攻成都。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顺于城破时被杀。”

    “李顺死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余部在张余领导下,沿长江而下,向川南、川东进军,连克嘉州、戎州、泸州、渝州、涪州、忠州、万州、开州,发展到十余万人,声势十分浩大。”

    “又过了一年,义军作战失利,统领张余在嘉州被俘牺牲,起义最终被镇压下来。”

    “这次起义,跟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身处底层的农民,第一次喊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后来的方腊起义、钟相起义,都受到了王小波和李顺率领的这次起义的影响。”

    “起义失败的原因,既有军事指挥方面的问题,但最关键的原因是王小波和李顺没有明确的施政纲领,他们在夺下成都后,走上了称王称霸的道路,所以得不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改朝换代之后的日子还不如现在,谁还愿意跟你一起造反?咱们复兴军跟他们不一样,咱们从一开始就是在造金国和伪齐的反,咱们有着详细的纲领和目标,咱们迟早要把欺压在头上的宋奸和金狗统统赶走,拿回原本就属于咱们自己的一切!”

    李顺记得很清楚,从始至终,秦颂对于王小波和李顺率领的这次起义,都是抱着同情和惋惜的态度,而不像某些官员那样进行污蔑和贬低。

    那个时候,秦颂还没有成为大宋的翰林学士,他是天云寨所有人的老师。

    如今,一个发动德顺军底层农民起来造反的机会,似乎摆在了李长顺的面前。

    如果,策划成功,激发出当地民众反抗伪齐和金国的热情,到时候固然可以将宋奸和金狗统统赶走,但是,复兴军还能控制住局面吗?

    万一,起来造反的人当中冒出一、两个类似苏向这样的明白人,到时候岂不是等于秦州境内多出了一支跟复兴军竞争的队伍?

    复兴军走的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道路,而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往往如同烈火燎原,烧起来的很快,但熄灭的也快,跟复兴军显然不是一个路数。

    别看猎户出身的李长顺面相憨厚,可他在加入复兴军之后,接受的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所以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绝对不是大宋正规部队中那些武将可以相比的。

    经过慎重的思考,李长顺对苏向说道:“你献上的这条计策,确实有成功的可能。不过,将德顺军本地的民众推到前面,让他们去面对伪齐军队的刀枪,并非复兴军的行事准则。我们并不急于控制和占领更多的土地,时间是在我们这边的。”

    苏向见李长顺不为所动,有些激动,他大声的说道:“复兴军可以等得起,那些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威胁的无辜百姓,他们等不起啊!只要复兴军肯站出来给他们壮个胆,我愿意做这个恶人,去各个堡寨发动民众起来造反,到时候你们只需要等着接收和分田即可!”

    看着情绪激动的苏向,李长顺有些感动,他想起了当初香泉镇的百姓面对金军的屠刀时,那无助和绝望的一幕。

    “这样吧,你先留在伏虎寨内,我这就把你献上的计策写成军报,派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成纪,请我们的首领定夺。如果他同意这么做,我便委任你为军师,派人随你出山,协助你在德顺军境内发动起义。”

    李长顺有些话没有明说,但他相信苏向应该明白。

    咱跟你不熟悉,你忽然就冒出来,而且一下子就能找到伏虎寨这么隐蔽的地方,不先把你调查清楚了,你说的那些话,就算有道理,咱也不敢真信啊!

    所以呢,把你留在伏虎寨,既可以派人去摸清你的老底,也可以派人把这条计策向复兴军的高层进行汇报,如果你没有问题,而秦州那边也支持这样做,到时候就给你个官职,让你去整好了。

    反正,横竖不用复兴军出动,到时候真的实现了这个计划,得益最多的必然还是复兴军。</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