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三百三十章 出师考核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三百三十章 出师考核

    艾氏竹器厂坐落在南郑城西十里外的一片土坡上面,周围方圆数里都是竹子,看起来郁郁葱葱,很是雅致。免-费-首-发→【追】【书】【帮】

    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

    在竹林之中,不仅有竹器厂,还有一些从北方逃难过来的人,选择将家安在竹林之中。

    所谓的家,不过是从竹器厂讨来的一些废竹片搭成的棚子,再用泥浆混合稻草在四面糊严,这样勉强可以遮蔽风雨和保暖。

    幸好,竹器厂的管事也是从关中过来的,理解这些无家可归的同乡有多么不易,在平时多有帮扶照顾,把厂内招工的名额尽量安排给住在竹林周围的流民,也算是解决了许多人家的吃饭问题。

    诸葛云今年十七岁,原是洛阳城内一户小康人家的独生子,因为聪明伶俐,甚得父母的宠爱。

    金军没有打进洛阳之前,诸葛云的父母送他在一家平民子弟为主的私塾内读书,直到这平静安稳的生活被战争无情的撕碎,十三岁的诸葛云才开始体会到大诗人苏东坡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境。

    一家三口,先从洛阳往西逃,结果到了长安没多久,陕州失守,金军紧追而至。来不及收拾新置办的家什,诸葛云一家又跟在关中逃难的人群中往南面逃,结果翻山越岭的来到了汉中。

    逃难途中的艰辛和那种如影随形的恐慌感觉,诸葛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

    幸而,父母的身体结实,就算历经各种苦难,却不曾感染大病,所以当初从洛阳出来时是三口人,到了汉中还是三口。卡Kа酷Ku尐裞網

    人离乡贱,货离乡贵。

    逃难的途中,诸葛家三口已经将离开洛阳时仓促变现的钱财花用了大半,到了汉中之后,诸葛云的父亲忽然在客栈中生病,结果把剩下的钱财也花了个净光。

    人有时就是如此,在苦难中可以保持顽强的求生之念,但忽然到了安定宽松的环境中,一下子将心中紧绷的弦放开,反而会冒出各种病痛,甚至要了命。

    当时,正好赶上惠民药房在南郑城内开业,坐堂的那位孙神医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仁慈,这才将卧病在床的诸葛云的父亲从鬼门关上拉了出来。

    倘若没有惠民药房,以当时诸葛家仅剩的那点余财,是很难给诸葛云的父亲瞧病抓药的。

    光是那棵吊命用的老山参,就算是在诸葛家没有离开洛阳时,也要咬咬牙,才舍得买。

    诸葛云的父亲病愈之后,带着儿子前往惠民药房感谢孙神医,结果孙老头不受他们父子俩的拜谢,说是他做的这些都是秉承药房开张之初的宗旨,如果真要感谢的话,应该去感谢秦家人,因为这个药房是秦家的产业。

    父子俩把孙神医的话记在了心里,却没有马上去秦家感谢,因为他们不想空着手上门。

    接下来的半年时间,诸葛云的父母在南郑城内帮人做短工,诸葛云则每天去市场上捡拾别人不要的菜叶,一家三口挤在官府出面在城墙根下搭建的流民窝棚内艰难度日。

    后来,听说秦家的二公子,抗击金狗的大英雄秦颂,被皇帝直接从平民身份赐予进士,擢升为翰林学士,诸葛云的父亲拿出半年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去裁缝铺子里给诸葛云置办了一身书生青衫,然后又买了四色的礼物,让诸葛云自己提着去秦府拜谢。

    当时,诸葛云的父亲是这样对他的说的:“长安秦颂的名字,如今已经传遍天下,我让你去秦府拜谢,不是想让你去巴结和奉承秦家,以秦家如今的地位和声望,根本不需要像咱们这样的人家巴结奉承。”

    “我让你去秦家,是要让你看看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家,是什么样子!秦辅仁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和楷模,只要你能从他的经历中感悟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咱们诸葛家就有重新振兴的一天!”

    已经十六岁的诸葛云,将父亲的这番话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当他提着寒酸的礼品,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到秦府的大门口时,秦家的护卫并没有对他冷脸以对,而是热情客气的将他引到了秦家的会客厅,等问清他的来由后,不仅奉上了热茶和点心,秦家的家主还特地抽出时间来见了他一面,收下了他带来的礼品,然后对他安慰鼓励了一番。

    秦家主谦虚和蔼的态度,给诸葛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府上下流露出来的那种堂堂正正的君子气度,也让诸葛云的内心受到了无形的影响和感染。

    离开秦府时,秦家主特意安排了马车送他回家,说是君子固穷,但读书人应该受到优待,因为读书的人明理,而明理的人才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

    就在这次拜访过后不久,兴荣商行的人找到了诸葛家栖身的窝棚,然后询问诸葛云的父亲是否愿意到商会内做事,诸葛云的母亲也可以给安排一份事情干。

    因为流民汇聚,在南郑,一份稳定的工作非常难找,至于兴荣商行的工作,那更是许多人打破头都挤不进去。

    面对兴荣商行主动递过来的善意,诸葛家根本无法拒绝。

    诸葛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也读过一些书,书写记账这些可以胜任,进入商行之后,先被安排了一份负责接待外地客商的轻松差事,后来艾氏竹器厂创立,商会便让诸葛云的父亲单独负责,成了竹器厂的二掌柜。

    诸葛云打小就喜欢竹子,诸葛云的父亲便把家安在竹林内,与竹器厂挨着。

    按理说,诸葛家的经济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有条件继续供诸葛云读书,但诸葛云却不愿意读死书,而是选择进入竹器厂,当了一名学徒。

    专门从事编竹子的人,有个行业称谓,叫做“篾匠”。难道说诸葛云断了读书上进的念头,想要做一个身份普通的篾匠?

    其实并非如此,诸葛云在向师傅学习编竹子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读书,只不过把读书的时间都挪到了晚上。

    在诸葛云简陋干净的竹棚书房内,挂着一副他临摹的座右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他的父亲现在是竹器厂的负责人,他自己又很喜欢竹子制作的各种器物,所以他想学会编织竹器的手艺,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

    别的读书人可能喜欢弹琴、作画、下棋、听曲,诸葛云喜欢制作竹艺,本质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个人爱好不同。

    为了避免引起同期其他学徒的不安和猜疑,诸葛云从进入竹器厂那天起,就一直隐藏着自己的身份,而他的父亲也从未对人提起过这个看起来有些文静瘦弱的少年是自己唯一的儿子。

    负责传授技艺的师傅,正是艾氏竹器厂的大掌柜艾老七。

    回到家里时,诸葛云也曾向父亲问起为何兴荣商行要保留艾氏竹器的招牌,按照常理,既然兴荣商行是大股东,应该改一个高大上的名称才符合常理。

    诸葛云的父亲告诉他,保留艾氏竹器的招牌,真实兴荣商行与其他商行做事不同的地方,或者说是高明之处。

    兴荣商行只是新开的一家商行,但扩张速度却是极快,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在于不停的吸收类似艾氏竹器铺子这样普通的行业加入,开出公道合理的条件,然后将许多行业聚拢,形成了规模化和统一化的管理,降低了运作的成本。

    对于兴荣商行而言,给竹器厂取什么名字,并不影响大局,但对于艾老七而言,是否保留艾氏竹器的招牌,很有可能就是他愿不愿意加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商言商,既然竹器厂还让艾老七担任大掌柜,只要他能给商会带来利润,继续用他创出来的招牌,又有什么关系?

    今天正是第二期学徒们出师考核的日子,大家都按时来到了竹器厂的一间空作坊内,做着最后的准备。

    制作竹器,需要用到大小不同的篾刀、还是其他一些工具,总之是个辛苦的手艺。

    诸葛云的双手已经长满了茧子,还有被篾刀和竹片割伤后结痂长好的疤痕。

    别的学徒工同样如此,想要把竹器做的美观、精致、耐用,就必须要掌握巧劲,但不管如何巧,没有力气是不行的。

    没有等太久,艾老七乘坐的马车进了竹器厂。

    跟诸葛管事打过招呼,艾老七带着几个老篾匠来到考核的现场,然后对一群分开坐好的学徒说道:“今天是考校大家手艺的日子,多余的话我也不会说,一切就看你们手底下出来的物件。你们也不要慌,就按照我平日里教的去做,到底是编席子,还是做椅子,需要根据抽到的材料来定。”

    “考核时间是两个时辰,中途大家需要喝水和解手的,可以自便。这个考核没法作假,到时候东西出来就摆在面前,成不成,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几位老师傅也有发言权。好了,现在开始抽题吧……”

    学徒们于是起身,排着队来到艾老七身前,然后从他拿着的竹筒内抽签一般,抽出今天的考题。

    别看只是竹器厂内部的出师考核,在确保程序透明和正规方面,也是有着完整的一套规矩呢!</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