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三百七十五章 故人之子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三百七十五章 故人之子

    勾龙如渊的汇报,相对于凌景夏要简单一些,因为他负责的具体事务少,主要是帮着秦颂收集消息,物色合适的人选。卡Kа酷Ku尐裞網免-费-首-发→【追】【书】【帮】

    因为秦颂的名气越来越大,在皇帝面前越来越能说得上话,所以有意向他靠拢的年轻士子明显增多。

    秦颂不在临安的这段时间,原本还有些扭捏迟疑的人,在听说了瓜洲大捷的消息后,便暗中求见勾龙如渊,请他帮忙引荐,欲投秦氏门下。

    “这些意欲投效和靠拢的人当中,有几个极为出色,我把他们的名姓和身世背景都已经整理出来,还请秦翰林过目。”勾龙如渊虽然口头汇报内容少,但也做了不少功课,直接拿出了一份经过调查的文字材料。

    秦颂接过勾龙如渊写下的人员小册子,认真翻阅,当他看到玉山汪阳和莆田陈俊卿两个人的名字时,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就凭这两人的名字出现在小册子上,足以证明勾龙如渊是做了大量细致的幕后观察和评价。

    一个神童,一个名相,这都是大宋未来了不得的大牛啊!

    “行父(勾龙如渊表字)这个名册做得好!既然这些年轻士子有意与我结交认识,咱们自然不能摆出生人勿近的骄傲架子,被人诟病。抽个时间,在西湖边上召集组织一次文会,以我的名义邀请他们前来参加。”

    勾龙如渊将秦颂十分重视他用心挑选出来的这些人,心里很高兴,口中建议说道:“是否同时将易安居士,张先生和毕先生等人也邀请到现场?”

    “嗯,可以的!这样显得自然一些,免得有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秦颂同意了勾龙如渊的建议。

    有李清照、张择端和毕良史这些文化名人参加的文会,虽然会分走秦颂的一些风光,但却可以坐实文会的性质,不至于让人说成这是秦颂收买羽翼爪牙的一次聚会。

    凌景夏和勾龙如渊在秦颂家中呆到了深夜,玉娘特意做了宵夜云吞面,让人送进来,三人在油灯下哗啦哗啦的吃完,然后接着继续谈事情。

    这云吞面原本属于广东一带的特色面食,是把馄饨与面条混在一起煮,秦颂喜欢拿它当夜宵,因此便成了秦家的特色吃食之一。

    玉娘在汉中秦府生活了数年,早已融入秦家,所以做得一手好饭食。

    直到外面响起三更的梆子声,凌景夏和勾龙如渊两人才从秦家离开,走时每人手里也都拎着秦颂赠送的楚州特产盐水鹅和咸鸭蛋。

    这两人的前途命运,已经与秦颂捆绑在一起,所以不需要用金钱物质这样的利益来进行维持,秦颂送他们的盐水鹅与咸鸭蛋,只是很普通的土特产,在临安的集市上也能买到,花不了几个钱。

    但是,有资格从秦家拿到这点土特产的人,目前尚未超过两掌之数。

    秦颂现在居住的宅院不大,门槛也不高,但想要进这道门却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在秦颂遭遇过一次行刺事件之后。卡Kа酷Ku尐裞網

    次日不用上朝,秦颂在家中阅览积压下来的数十封信件,这里面既有远在大西南的赵逵写来的求教书信,也有远在西北的刘子羽写来麻烦秦颂帮忙处理一点家事的书信,还有岳飞、吴磷等人在行军途中写给秦颂的信件……

    秦颂一路走来,得罪人的事情做的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和气生财,除非别人主动招惹他,但只要不是下死手,事后秦颂也都会网开一面,不会把对手置于死地。

    这跟他对付女真人和金军的态度截然两样,或许在他心里面,有一种对同胞悲天悯人的善意吧。

    正因如此,所以跟秦颂接触过的大多数,都跟他成了朋友。哪怕做不到知心交底,至少会有一份交情在。

    像赵逵这样的年轻人,把秦颂当成老师和人生指路人,所以会经常把自己读书和做事时遇到的困惑不解写在信中,请秦颂指点迷津。

    像刘子羽、赵开、王彦这些年纪比秦颂大了一截的文武官员,从不把秦颂当晚辈后生来看,这里面既有秦颂跟张浚是连襟的关系,也跟秦颂年少老成,做事四平八稳有关。

    像吴磷和岳飞这样的正当壮年的武将,则视秦颂为知己和同道之人,既想通过秦颂的信笺了解朝堂之上的变化,又想通过秦颂之口,将他们在前线作战时的感受和心思转述给皇帝和朝中大臣。

    至于秦家人,还有青神陈家,加入兴荣商行的种家、李家,则有另外传递书信和消息的渠道,不必走官方驿站。

    复兴军跟秦颂的书信联系极少,基本上都是定期派人来往于秦州与临安两地之间,通过口头转述的方式,确保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和把柄。卡Kа酷Ku尐裞網

    秦颂对这些信件都会认真,然后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逐一的进行回复。

    有时候,不在于回复字数的长短,也不在于具体说了什么,只要秦颂回信了,就是一种态度。

    玉娘进来给秦颂换了好几次茶水,终于忍不住说道:“夫君,以后给你写信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你每次回复人家,会让写信的人觉得受到了礼遇和重视,他们就会更加积极的给你写信,长此以往,只怕你的时间全都要花在给人回信上面了。”

    秦颂将毛笔放在笔搁上,接过玉娘递上的参茶,抿了一口,若有所思的说道:“还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啊。这可如何是好?”

    “我觉得吧,是时候招揽几个读书人作为你的秘书郎,专门负责替你做这些书信往来的事情。你可以把来往信件按照重要程度分成几个等级,特别重要的便让我来帮你接收和邮寄,普通的信件则可以让秘书郎按照你的语气、笔迹进行回复。如果他们吃不准的时候,还可以请示你,或者由你口述大概的想法和意思,然后由他们来完成书面的写作。”

    秦颂仔细想一想玉娘的这个建议,其实就是配备机要秘书。秦颂现在的身份,就是皇帝身边的几个机要秘书之一,不过平时不做那些起草文书的体力活,而是帮着赵构出谋划策。

    皇帝的机要秘书想要给自己配秘书,有点类似于给参谋长助理配助理,听着像绕口令,但确实很有必要。

    秘书分大小,助理分高低,小官的秘书自然用不着配秘书,但皇帝的秘书需要处理的事情何其繁杂,如果不配几个助手,还真是忙不过来。

    尤其像秦颂这种身兼数职,多重身份的人,早晚是要开府建牙,所以早培养幕僚肯定要比晚培养幕僚更实用。

    想到这里,秦颂忽然有些怀念当初在黎州时的日子了。

    那个时候,秦颂身为保靖军的长史,手下有赵逵、滕泽、泠元恺、糜邑等心思单纯的书院学子特意从成都赶来效力,他们聪明好学又肯于吃苦,既充满了活力,又对这个世界充满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秦颂跟他们天天共事和相处,心情都会轻松愉悦不少。

    现在,秦颂的身份地位高了许多,手中掌握的权力和各种政治资源也越来越多,动不动就是跟皇帝和政事堂的相公们商讨军国大事,但他却不敢轻易的相信任何一个人,以免重蹈范宗尹的覆辙。

    秦颂实在是太年轻了,因为他的年龄,很难招揽到比他年龄大的有理想、有操守、有能力的幕僚,因为这种人本就自命清高,要么已经进入官场,要么做了别人的幕僚,根本轮不到秦颂现在冒出来捡漏。

    真正的人才,任何时代,都是核心稀缺资源,但凡是有点头脑的权贵,都想着招揽和利用,绝对不会把他们推向别人门前。

    秦颂想要有人可用,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培养,从跟他年龄相仿和年龄更小的读书种子里面选拔合意的苗子,带着他们往前走。

    以后的麻烦,以后再说,目前秦颂还能应付得过来,等小炎和二毛从陇西返回来,有他们在身边,秦颂就能松快不少。

    这两个少年的成长速度很快,虽然在四书五经方面读的不系统,但秦颂从来没想过要把他们放出去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们才是秦颂真正可以无条件信任和培养的心腹。

    秦颂在家中忙着给各方回信的时候,有两位从福建远道而来的三十岁上下的文士登门,递上拜帖,求见秦颂。

    秦颂看了拜帖上的来人身份之后,居然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整理了衣冠,特意迎到院门口,将这两人接了进去。

    原来,这两人当中有一个,恰好是汉中知府刘子羽拜托秦颂帮忙的当事人,另外一个则是此人的同乡好友。

    刘子羽拜托秦颂的这位,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庶子刘坪,现在过继给了刘子羽的二弟刘子翬。

    陪同刘坪同来的这位名叫郑樵,乃是福建一带有名的隐士和藏书家。

    刘子羽跟秦颂的关系莫逆,秦颂很欣赏刘子羽的洒脱和大气,而刘子羽对秦颂的矢志灭金则是由衷的敬佩。

    兴荣商行能在汉中风生水起,秦家在汉中能够稳如磐石,与刘子羽的暗中照顾有很大关系,所以当刘子羽名义上的侄子,实际上的儿子刘坪登门时,秦颂自然是要热情接待,表现出足够的诚意。</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