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三百七十四章 两种设计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三百七十四章 两种设计

    秦颂从政事堂离开的时候,看上去很气愤,竖着眉毛,眼露凶光,仿佛择人而噬的猛虎。卡Kа酷Ku尐裞網「^追^书^帮^首~发」

    据政事堂那边的某个属官传出来的消息,秦颂因为瓜洲战事耗损了国库大量银钱与首辅赵鼎发生了激烈的言语冲突,赵鼎在秦颂离开之后非常生气,一口气用砚台砸了两只瓷花瓶才停手。

    看上去,听上去,似乎就是如此。

    没有几个人能想到这是秦颂跟赵鼎联手演的一出大戏的序幕,更没有人会想到这场大戏接下来的内容会如此的惊心动魄,各种出乎预料的转折层层叠叠,直到把北方那位雄主彻底玩进坟墓之中,才算谢幕。

    所以说,不论古代还是后世,高明的政客,首先得是演技出彩的演员,不仅要骗别人,有时候连自己都骗。

    秦颂气呼呼的回到家中,然后马上换上了一副轻松自在的表情。

    玉娘见到秦颂后,有些欲言又止,竟然红着脸,低下了头。

    秦颂觉得这里面有隐情,难不成他在外出差三个月,这个小妮子相中了别的男人?

    这可不行!

    “玉娘,你这是怎地了?好几个月没见,看到我似乎不太开心呢?”

    被秦颂这么一问,玉娘急忙摇头,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封开口的信笺,小声的说:“是陈姐姐从汉中写了信过来,把奴家狠狠的数落了一顿,我心里觉得有些委屈。”

    “啊?”秦颂大张嘴巴,有些意外。

    在他的印象里面,貌似陈钰不是那种喜欢专权的女子啊,她是正妻,玉娘是妾,两人的地位决定了玉娘永远不可能压过陈钰,犯不着隔着几千里远,专门写信来找玉娘的不是吧?

    秦颂从玉娘手中接过书信,打开看到一半,便愣住了。

    没法往下看了,信里面的内容,看似在数落玉娘的不是,其实分明就是在提醒秦颂。

    陈钰在信中说秦家如今的家业越来越大,但几年时间里却从未添过一个丁口,跟李家和种家相比,简直是弱爆了。如果不是因为家中无人可用,陈钰也不必守在汉中,早就赶到临安与秦颂相会,然后安心生娃。

    玉娘被秦颂纳为妾室,却没有行敦伦大礼,这让陈钰觉得压力山大,她可不想成为阻碍秦家开枝散叶的罪魁祸首,所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来呵斥数落玉娘,其实就是逼着秦颂跟玉娘同房,早点让玉娘怀上身孕。

    如果搁在后世,陈钰提出这么奇葩的理由和要求,男人们一定会乐晕过去,而女人们则会群起而讨伐她,但现在是大宋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压在正妻身上的一座山。

    秦颂将书信还给玉娘,想了想,说道:“这事我知道了,再等等吧,如果永珍今年年底之前来不了杭州,等新宅落成之时,我便办一场酒席,把亲朋好友请过来,到时候正式将你纳入房中,你看如何?”

    玉娘红着脸,低头小声说道:“一切但凭夫君做主。”

    秦颂回家,还没有消停下来,李清照便登门拜访。卡Kа酷Ku尐裞網

    秦颂不在临安的这段时间,因为有玉娘在,李清照经常会过来陪伴玉娘,教她一些关于诗词和书画方面的技巧。

    “你在瓜洲做下的好事,真是大快人心,今天我要听你亲口说一说!”

    秦颂见李清照不像是反话正说,便笑着问她:“您没觉得我是个败家子,为了对付三万蟊贼,一下子花掉了大宋两百万贯财富。”

    李清照拍着茶几说:“怎么会是败家子!别听外面那些蠢人胡说八道!就是再花出去两百万贯,只要能替滁州无辜百姓报仇雪恨,这钱也花得值当!你在滁州活剐了孔彦舟,就能震慑许多跟孔彦舟怀着一样心思的贼寇,这比两百万贯重要的多。”

    李清照的见识,果然不同凡俗,事实便是如此。

    古人有“千金买马骨”的说法,秦颂在瓜洲一把花烧掉两百万贯,何尝不是帮着赵构在收买几千万宋人的心?

    朝廷今天能帮着滁州百姓主持公道,明天自然就会帮着别处受害的百姓做主,这样的朝廷就算有诸多不是,但总归有让百姓记在心中的好,不是一无是处。

    李清照想听瓜洲之战的经过,秦颂估计她是想把这个事情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甚至是写到诗词之中,替他继续扬名。

    这是好事情,秦颂不会拒绝。

    这一说,就是小半天,李清照在秦颂家中吃过晚饭后才心满意足的离去,走时还顺手拿走了秦颂从楚州带回来的两只盐水鹅和一筐咸鸭蛋。

    李清照离去不久,凌景夏和勾龙如渊夤夜登门,向他汇报这段时间的各项事务进展情况。

    “船厂的施工进度比预测的要快,目前已经完成了外围隔断墙的修筑,工人宿舍的建设,两个船台也已经完工,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岸上建造尖底尖头的木帆船,也就是南方海域常用的大吃水的沙船。”

    “船匠的招募和选拔基本完成,共计有一百三十二人入选,其中造船时间超过二十年的老船匠有八人,超过十年的有三十九人。他们都看过了保密协议,愿意用自身的自由为子孙后代换取一份荣华富贵。”

    “那几位老船匠对着你预留的图纸一直琢磨,有人还用木头做出了微小的模子,他们经过争论,达成了几点共识,希望我能如实的向你转达。”

    凌景夏汇报到这里时,自然的停了下来,看着秦颂,意思是问秦颂要不要现在就听匠人们的不同意见。

    秦颂点点头,用肯定的语气说道:“以后要鼓励工匠们发出质疑的声音,只要出发点是为了造出更家先进的东西,对于不同意见和声音,不仅是我,大家都要耐心的倾听和反思,及时给予他们反馈,不要让他们觉得提了意见跟不提意见是一样的效果。”

    得到秦颂的赞同,凌景夏心中松了一口气。

    所谓工匠们的意见或者建议,有一些并非出于工匠之口,而是凌景夏的思考,如果秦颂不耐烦听这些过于详细和务实的细微之事,那他这段时间总结和琢磨出来的一些想法,就成了无用之功。

    “船匠们认为,洞庭湖水匪杨幺设计的明轮车船虽然航行速度快,防护能力也不错,但只适用于江河湖泊,而不适用于外海之上,主要原因是防浪和防风能力弱,如果驾驶这样的船只在海上作战,容易倾覆。”

    “船匠们建议,应该同时建造两种不同用途的明轮战船,其中一种平底大帆船主要用于在长江和沿江大湖之上运载兵士,进行水面封锁和阻截作战。这种样式的船,吸取了北方平底海船吃水浅不容易搁浅和触礁的特点,另外采用大面风帆,可以进一步提高船速。”

    秦颂听的很认真,在这里时,打断了凌景夏的说话,问道:“那么,这种用于江河湖泊作战的明轮战船,加装几对明轮比较合理?”

    凌景夏马上回答道:“船匠们一致认为,以三对六轮为宜,船体越大,越是要控制明轮的数量。”

    “这是为何呢?”秦颂饶有兴致的继续深问。

    “明轮的数量越多,大船建造的时候就越复杂,对于船体的坚固程度要求就越高,而平均到每一对浆轮上的推力却在下降,所以并不是明轮对数越多,船的速度就越快。”

    凌景夏回答到这里时,心里面已经有些紧张,因为若是秦颂继续问他更加深入的技术问题的话,他就只能说自己不知道了。

    幸好,秦颂就此停住,没有接着发问,而是赞许说道:“你的工作做的很细致,我很满意。实际上,任何涉及到工程动力方面的问题,都要注意到系统损耗这个问题,杨幺搞出来的八对,甚至是十二对的明轮船,看起来花哨,实际起到推动作用的浆轮,充其量也就是三到四对,其余的不仅没有用处,反而增大了船在水中航行时的阻力。”

    凌景夏接着往下汇报,“另外一种用于海上作战的明轮帆船,船匠们建议采用大吃水的尖底,船底装载压仓铁或者压仓石,明轮的数量以一对或者两对为宜,船上采用多桅多帆的设计,这样既可以保证抗风康浪的能力,又可以提高船速。”

    秦颂再次打断了凌景夏的汇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工匠们是否认为明轮在海上只能为船只提供辅助动力,真正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风帆?”

    凌景夏不知道秦颂这么问的原因,只能如实的回答:“确实如此。”

    “很好!你招的这些船匠是有真本事的,他们的考虑很细致也很贴近实际。”秦颂再次称赞,不吝誉美之词。“海上多风多浪,且四面八方都可行进,与大江和湖泊完全不同,像太湖和洞庭湖上的风浪,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五岁孩童撒泼,而东海之上常年可见的风浪,都像是二十五岁的壮汉在发疯,所以明轮所能提供的推力,完全无法与多桅多角多面的风帆相比。”

    凌景夏汇报的时候,勾龙如渊坐在旁边,一点也不着急,而是侧耳认真倾听,虽然他并没有负责这一块,但这样深入的对话内容,听进去多少就有多少益处。

    秦颂跟别的文官不同,他是既懂军事,又懂技术的全才,给这样的牛人做下属,既是一件幸事,又是一种不幸。

    说是幸事,因为他能够轻易就分辨出手下是否具有任事的能力,只要属下做出功绩,他心中都会有数。

    说不幸,那就是想要伺候好秦颂这种人,当属下的必须要做好当学生的心理准备,每天都要逼着自己学习进步,不能有半分的骄傲和自满。</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