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三百八十七章 寻宝大队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三百八十七章 寻宝大队

    杨幺在下芷江口附近被抓住后,官军对于残余的伪楚乱军清剿力度并未减弱。卡Kа酷Ku尐裞網免-费-首-发→【追】【书】【帮】

    非但没有减弱,实际上变得更加凶狠。

    这跟投诚的几个原属伪楚的大头目有关。

    杨钦是第一个向官军投降的,因为杨幺对他的猜忌,把他从江陵调到了岳州,结果岳家军一来,杨钦便成了“带路党”。

    之后,陆续有余端、刘诜、黄佐、夏诚、金琮等大头目或是因为走投无路,或是因为暗中被策反,纷纷向步步进逼的官军投降。

    至于以前在当阳城外被秦颂抓获的李合戎、英宣和罗延庆等头目,早就被张浚策反,在这次全面进剿的时候,成了出入各大水寨进行劝降的说客。

    杨幺之不得人心,由此也可见一斑。

    最先投降的杨钦,在岳飞麾下表现很积极,所以逐渐得到岳飞的信任和赏识,将一半战船划给他统领。

    后面这些投降的伪楚头领,就没有杨钦这个待遇,因为他们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不是假投降。

    怎么证明呢?

    自然是对当初的同伙,如今的敌人下刀子来得最为直接和明显。

    所以,自从抓住杨幺后,三路官军便开始扎营休整,把余下的任务交给了这些急于表现的投降头领。

    都说自己人整起自己人来最是可怕,这话一点都不假。

    杨幺手下七个大头领,除了刘衡护着伪楚太子钟仪不知所踪,其余六个按照当初投降时的选择,分别归于岳飞、曲端、刘锜和吴磷的军中。卡Kа酷Ku尐裞網

    其中,岳飞收编的伪楚乱军人数最多,除了最早投诚的杨钦,还有刘诜和金琮两个。

    余端和夏诚接受了李合戎等人的暗中游说,向张浚投降,被张浚分给了曲端和刘锜,其中曲端收了余端,刘锜收了夏诚。

    曲端收余端,还被当成一个有趣的事情,在军中传了一阵子。

    远道而来的吴磷,本来有机会接收更多的叛军头领,但他得了秦颂的暗中指点,只要了黄佐一人。

    黄佐是杨幺的军师,虽然比不上秦颂这种妖孽,但在伪楚各路乱军头领之中,却是最有脑子的。而且,他还掌握了伪楚和杨幺的许多秘密。

    吴磷的保靖军,并不怎么稀罕伪楚投降过来的这些士兵,因为西南的土兵更好用。

    事实证明,个子矮小的西南土兵,最是吃苦耐劳,服从性也好,就算长期远离家乡作战,士气也不会明显降低,是最适合作为野战部队的兵源。

    当初秦颂撺掇吴磷去黎州发展,吴磷心中还有些郁闷和不乐意,如今那里却成了一块香饽饽,不仅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兵力,还能提供财富。

    只是,别人再如何眼红,也无法将手伸进去。

    吴玠把关师古派到黎州给吴磷当副手,这个家伙到了地方之后,就像老鼠钻进了米缸,那叫一个“凶残”。

    如果不是长史赵逵限制着,关师古恨不得亲自跑到大理国那边去招兵买马。

    在陇西饿着肚子当土匪的关师古,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土鳖,所以一门心思的想要把保靖军的兵马搞得多多的,粮仓搞得满满的……

    要不这么做,他晚上都睡不着觉。卡Kа酷Ku尐裞網

    吴磷之所以接受了黄佐的投诚,除了看在他还算有几分眼光的份上,另外就是想让黄佐把杨幺这几年搜刮的金银财宝全都挖出来。

    杨幺乘坐的那条金光灿灿的龙船,已经被李大勇带着手下夺了下来,从船舱底层的“龙宫”内确实起出了许多黄金、白银、玉石和珠宝。

    但是,以吴磷的推算,这些财富应该远不到杨幺从各地官库和地主豪绅家中搜刮上来的一半,所以不见踪影的那些财富必然是被杨幺藏在了秘密的地点。

    吴磷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跟他的亲身经历有关。

    当初驻军在成都城外时,吴磷可是伙同秦颂一起“打劫”过成都当地的十几个有钱的富户,所以对于坐地户们暗中储藏的财富有了直观的认识。

    大宋的有钱地主和富豪们,就像是喜欢往土底下面藏食物的仓鼠,看似个头不大,其实肥得很!

    杨幺率领的伪楚乱军闹腾最厉害的时候,波及洞庭湖周围的八个州府,涉及到两百万人以上,就算这一带没有天府之国富庶,但也不是蛮荒之地,在对官员、地主、士绅、寺庙和道观进行杀头抄家的过程中,还不知道搜出了多少财富呢。

    黄佐投靠过来后,吴磷也懒得跟他泡蘑菇,直接开口询问“龙船”之外的财富流向,黄佐以为吴磷想要暗中独吞尚未被发现的杨幺遗产,便将他所掌握的几处疑似藏宝的地点全都交待了出来。

    吴磷于是将寻找和打捞宝藏的任务交给了李大勇。

    李大勇是吴磷麾下五个营将当中最不贪财的一个,把这种事情交给他去办,吴磷放心。

    当然了,作为指路之人,黄佐必须跟着李大勇一起出去。

    吴磷将任务交给李大勇的时候,没有多说什么,李大勇也没有多问,立即带着一批水性最好的手下,然后划着普通的木船就出去了。

    前营缴获的明轮车船有不少,而且个头都挺大,但有些显眼,一旦集体出动,容易让友军误会。

    黄佐带着李大勇到的第一个地方是鼎口,位于武陵县与龙阳县之间,在一片乱葬岗中。

    “当时天色已晚,我只是站在杨幺身侧远远的看了几眼,现在也无法确定财宝被埋在那个坟头下面。”

    面对李大勇质疑的眼神,黄佐有些不好意思。

    “没关系,我们人多,大不了挨个的掘开,察看一番!”

    李大勇一声令下,许多士兵手持一端带尖的长木杆,分头行动,将木杆往泥土下面一点一点的杵,每次都能带上了一些泥。

    “咦,这个木杆头部有讲究呢。”黄佐很好奇,因为他以前还没有见过这种专门竖着往下打洞的工具。

    看在已经成了同僚的份上,李大勇便向他解释说:“这是用来探矿的工具,秦翰林亲自发明的。若是被盗墓贼学了去,以后那些埋在黄土之下的古墓可就别想安生了。”

    黄佐果断把嘴闭上,再也不看士兵们是如何在打洞。

    约摸过了半个时辰,有个土兵高呼:“戳到硬东西了!”

    李大勇和黄佐闻声来到这个士兵负责的坟包边上,仔细察看洛阳铲头目沾到的银色细末,确定这是擦碰到银锭后沾到的。

    所有人收起木杆,换了掘土的工具,一起围着这个坟包开挖。

    等到彻底掘开墓道,挪走腐烂的棺木后,展现在众人面前的便是一大堆金锭和银元宝,足足有一间屋子那么多。

    李大勇于是立即派人赶回前营驻地,让前营的主力驾驶舟船赶到鼎口,以便将这些财宝装箱运走。

    随前营主力同来的,还有几个账房先生,他们拿着大秤和账本,是专门负责记录重量和数目的。

    但看到李大勇指挥士兵将沉重的金锭和银元宝抬到秤上过分量的时候,黄佐有些疑惑了。

    这个李大勇,难不成脑袋是榆木疙瘩做成的?这种时候,不该是囫囵的用船将金银财宝装走,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给自己留下个一船半船吗?

    “禀报李营将,全部的金、银、玉器、珍珠、玛瑙、象牙、宝石,皆已称量完毕,并如数登记造册,以供查验!”

    “嗯,辛苦几位账房先生了。还请大家在这份账册上面签字画押,倘若以后需要你们出面作证,也便于找人。”

    几个账房先生自然不敢拒绝李大勇的这个要求,依次在账册上面署名,摁了手印。

    随后,李大勇亲自押运,将这第一批发现的金银财宝送至江陵,由张浚过目后,封入官库之中。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日中,李大勇的寻宝大队又相继赶赴古楼寨、君山、石龟、沅江口、湘阴县等地方,通过各种手段,将杨幺埋藏在山洞、水底、稻田、芦苇荡里面的巨量财富全都挖掘出来。

    每一次都是现场称重,现场登记造册,从无私下截留贪墨之事发生。

    吴磷对于李大勇的做法完全支持,他肯定就没有经手,因为怕惹一声臊。

    就算最终发掘出来的黄金有五十多万两,白银有两百多万两,各色铜钱更是不计其数,但这些财富背后是无数的尸骨和阴魂,吴磷真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保靖军不差钱,虽然没有如此之多,但通过正常经营赚来的钱,用的理直气壮,心不亏,夜里睡觉时不怕鬼魂来撞门。

    本来在为乱后重建之事发愁的张浚,有了这一大笔进项,顿时觉得压力轻了许多。

    这些财富的来源,已经无法查证,但必然与这片土地以及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有关,知道这些就足够了。

    正如秦颂在信中写的那样,财富,取之于民,必须用之于民。

    为了支持秦颂,张浚将缴获的近百万两黄金重新熔铸,变成十斤重一块的金砖,然后用楠木箱盛放,装入杨幺昔日乘坐的那艘巨大龙船之中,连同罪囚杨幺一起,走长江航道,运往临安。

    近百万两的黄金,论价值至少可抵五百万贯铜钱。

    朝廷有了这笔进账,谁还敢再说秦颂在瓜洲烧掉的那两百万贯?

    若无秦颂送往当阳的那颗人头,湖湘之乱怎会如此快速的被平定?

    若不能平定湖湘之乱,又哪里来的这一船金砖?</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