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三百八十八章 陈仓石鼓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三百八十八章 陈仓石鼓

    当李大勇率领麾下士兵在洞庭湖一带寻找杨幺隐藏的财富时,隔了不知道多少重山水的金国燕京郊外,也有一小队人马在寻找宝贝。卡Kа酷Ku尐裞網

    金国被称为京的城池有许多,诸如上京、中京、东京、燕京、西京,以及汴京。

    上京在后世的哈尔滨附近。

    中京在后世的辽宁锦州西面三百多里以外。

    东京在后世的辽阳一带,跟岛国那个首都没有关系。

    燕京就在后世的首都位置,秦汉时这里为蓟,是幽州治所。

    西京位于后世的山西大同。

    汴京便是大宋的汴梁,现为伪齐国都,位于后世的开封一带。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北京,位于后世的辽宁通辽以西,坐落于大兴安岭中部的东面,属于金国的北京路管辖。

    东南西北中,金国唯独缺了一个“南京”。

    或许,女真人是想攻占了宋朝的所有土地之后,把建康或者杭州改名为南京。

    女真人弄出如此多的“京”来,与他们实际掌控的疆域有关,也与他们农牧结合的生活方式有关。

    上京是女真人发迹的老巢,东京是金国压制高丽国的桥头堡,中京是金国南北衔接的屯兵之地,燕京是金国皇族实际的居住之地,西京是金国压制西夏国的桥头堡。

    初秋时节,凉爽宜人。

    在燕京郊外寻找宝贝的小队人马,出自渤海高氏,是完颜宗翰谋士高庆裔的族人。

    宗翰被秦颂在金州设计烧死之后,性格比较软弱的完颜宗隽接替了他留下来的位置,成为坐镇陕西的大帅。

    宗翰的儿子完颜斜保和谋士高庆裔无所依托,便自然的投靠了宗隽,继续呆在陕西,不愿意返回燕京受别的皇族欺辱和压榨。卡Kа酷Ku尐裞網

    秦州大战结束后,复兴军曾经派出使者黄士成进入长安与完颜宗隽交涉,虽然没有达成特别明显的协议,但私底下的联络逐渐频繁。

    双方相互之间并不信任,陕西金军的目标是干掉复兴军,而复兴军的目标则是驱逐胡虏,但目前的局面却是谁也没有实力可以干掉对方。

    既然干不掉对方,那就坐下来谈一谈,比如:南北货物交易的问题,俘虏的交换赎回问题等等。

    高庆裔当初是辽国东京户部司的译员,通晓汉语、女真语和高丽语。辽国被金国干翻之后,高庆裔投靠宗翰,一开始在宗翰的军中担任通事,也就是翻译官。

    高庆裔聪明能干,精于事工,有一定的政事经验,遂得宗翰赏识,渐渐走上高位,成为宗翰众多谋士中的第一人,在宗翰率领大军攻打金州时,协助宗翰的儿子完颜斜保留守关中。

    完颜宗翰对高庆裔有提携之恩,宗翰死后,高庆裔想帮助斜保将他父亲的尸骸从宋军手中赎回。

    复兴军这边暗中提出几项要求,只要高庆裔和完颜斜保能够完成,便可以迎回宗翰的尸骸。

    其中有一项要求,便是追寻被金军从汴梁城内掳走的十块鼓状石头之下落,然后将其运至长安,交给复兴军。

    能让秦颂亲自写信交待和叮嘱的石头,必然不是凡物。

    这十面石鼓,在后世,被人称作大秦帝国的“东方红”,是华夏的镇国之宝!

    唐初,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的北坡,一个牧羊老汉无意间发现了埋在泥土和枯草之中的十面外型怪异的花岗岩大石。

    这些硕大的石头外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三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

    老汉将这个发现带回了村子,随后便有好事之人上山观看。当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显露出了大量的文字笔画,因为笔法奇异,所以无人能识。

    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神物。

    不怪当时的民众如此迷信或者说惊慌害怕,只因为凡是刻着文字的石龟、石虎、石人之类的东西,都与谶语有关,搞不好就是天翻地覆的征兆。

    一百多年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在雍城躲避战祸,听说了石鼓传闻,心生好奇,于是责令凤翔府的官员将十面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并与随行的文武百官到场观赏。

    石鼓被迁至雍城的短短几个月后,攻破长安的乱军杀向雍城。当叛军逼近凤翔府时,皇帝和文武百官走褒斜栈道逃向汉中,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中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已经“毁失”。

    两年后,“安史之乱”平定,皇帝和百官返回关中。有地方官吏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请朝廷派出名家前来主持挖掘。韩愈因此上书朝廷,请求将石鼓移至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围绕石鼓上面的文字展开相应的学术研究。

    韩愈的请求没有得到朝廷重视,这封奏折在朝堂上被积压了整整八年!

    八年之后,官员郑余庆就任凤翔府尹,兼国子祭酒,主掌大唐的学术教育和文化事业。偶然之中,郑余庆看到了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于是,他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存陈仓石鼓。

    直到此时,曝于雍城荒野外的石鼓,才被移送到当地孔庙保存。

    然而,重新出世的石鼓,已是蚀迹斑斑,石鼓上的字迹残缺不全,引得无数名家学者为之慨叹。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遗失,再也找寻不到。

    十面石鼓,还剩下九面,但命运依然多舛。卡Kа酷Ku尐裞網

    九面石鼓在凤翔孔庙中保存了九十多年,李唐王朝覆灭,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大军横扫关中,凤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石鼓被人盗运一空。陈仓石鼓在乱世中再次消失无踪。

    宋王朝一统天下,逐步剿灭割据各方的诸侯,全国的经济民生在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后取得大发展。仁宗在查阅前朝留下的经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传奇记录,于是对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产生浓厚兴趣。

    在仁宗看来,这十面石鼓象征着文化正统和王朝正朔,意义非凡。

    为了找到石鼓,仁宗以高官厚禄相许,传令天下有识之士遍地寻访,查找陈仓石鼓的下落。

    时任凤翔知府的马池,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的父亲,闻此消息后,竭尽心力寻找传说中的十块大石,以投君王所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番周折,司马池终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陈仓石鼓重见天日。只可惜,寻到的石鼓仍是九面,早在唐末便已遗失的作原石鼓还是没有踪迹。

    司马池为了凑齐十面石鼓,便私下遣工匠连夜采集相似石材做伪。很快,他便参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

    十面石鼓被送往大宋都城开封,一时引得万人围观,司马池也因此得到仁宗的褒奖。

    好景不长,大宋的名家学者们发现了“作原石鼓”与另外九块石鼓有差别,然后认定司马池动了手脚,伪造石鼓。司马池于是先建奇功受封赏,又因造伪欺君而获罪。

    后来,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传师,特意为寻找“作原石鼓”赶赴凤翔府,石鼓残断的命运终于得以补全。

    向传师是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金石收藏家。最初与石鼓的渊源,来自于他重金求来的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在对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时,他意外发现,这份新的拓本居然多出来了一张“作原石鼓”的文字。

    “作原石鼓”已遗失了两百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问世,否则仁宗也不会满天下张贴黄榜以高官重金相求。

    “作原石鼓”拓本的发现,让向传师彻夜难眠。他经过多方的探查,终于查明这份拓本是从关中的太氏家族流传出来的。

    唯恐夜长梦多,向传师立即骑马赶赴关中。

    然而,当向传师抵达太氏居住的村庄时,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惊呆。原来,太氏一家在半年前便全部死于瘟疫。当地官府为了防止瘟疫蔓延,把太氏的房子、财产全部烧光。

    如此噩耗,对于千里跋涉而来的向传师而言,可谓是晴空霹雳。

    好不容易发现的作原石鼓线索,居然就此断了。

    心灰意冷的向传师,拖着疲惫的身体,就近找了一家客栈安顿下来。

    隔日清晨,向传师被后院传出的磨刀声惊醒。原来,客栈后面有个屠夫正在磨刀,向传师循声走到屠夫门前,只见屠刀被磨得寒光闪烁,而令向传师惊讶的却是屠夫使用的磨刀石,虽然外型破旧,却有几分石鼓的风貌!

    向传师上前细看,磨刀石上隐约浮现的一些熟悉的字迹依稀可辨。原来,这就是那面失踪了两百多年,引得几朝几代人魂萦梦绕的“作原石鼓”。

    这面石鼓,此刻已是面目全非,上部被人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而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则被屠夫用来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大半,损毁严重,仅余下半部的四行文字。

    不怪乡野百姓如此暴殄天物,实在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太少了,不读书的人为了生计忙碌,谁会在乎一块刻了字的石头?

    君不见,每逢战乱之后,便有许多刻着石头的青石碑被老百姓从野外扒拉出来,用来修桥铺路,或者是砸碎了充当根基石。

    向传师发现作原石鼓的下落之后,马上向凤翔知府传信,知府连夜调集兵马赶赴客栈,护送石鼓与向传师回到风翔,随即又将这面石鼓送至汴梁。

    经过众多饱学之士的辨认,确定此面石鼓为真。向传师因寻找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诸多封赏,并获得一整套的石鼓文拓本。

    十面石鼓终得团圆,但它们颠沛流离的命运却仍在继续。

    自诩为“天下第一学士”的宋徽宗,对于石鼓甚是喜爱。当初,十面石鼓被存放于太学之中,赵佶登基之后,他便将石鼓搬进了保和殿,从此与他朝夕相伴。

    某年某月,赵佶突发奇想,下令在十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

    靖康之变时,金兵攻入汴梁,掳走赵佶和赵桓二帝,押解到五国城之中囚禁。而这十面石鼓,因鼓身注有黄金,被金兵视为珍宝,一起被掳到北方。

    石鼓被运到燕京后,野蛮出身的金人,并未意识到它的价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于荒野。

    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秦颂前世并不是古董爱好者,也不是考古专业出身,但作为华夏的镇国之宝,他还是了解一些有关石鼓颠沛流离的经历。

    如果不是因为石鼓太重,每一个都有近乎一吨,秃子本来是想把这十面好不容易躲过倭寇轰炸的石鼓运到岛上去的。

    秦颂来动临安后,遇到了李清照和收藏家毕良史,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定下了找回石鼓的决心。

    这十面石鼓,既然出自凤翔府的陈仓山,那就还是将他们送回去,在那里建立庙宇,专门供奉吧!

    赵家人不靠谱,不能再让他们负责保存石鼓了。</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