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赵晓红的九十年代> 第26章 第26章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26章 第26章

    赵晓红整改毛纺厂后,原以为会有非议,哪知道厂子里的人反倒慑服起来,连几个平时偷懒的婶子级女工,都开始一五一十,工作八小时就认真干八小时。

    大家开始意识到,找厂长是动真格的,不好好干,会被开除的。

    厂子效益反倒高起来。

    乔万尼那边,放圣诞假了,说是知道中国这边元旦后会放一个中国新年的长假,那么就年后在联系她和广州那边。

    乔万尼还特意强调,合作愉快,下次会继续下订单,想尝试下精纺订单。

    赵晓红向老师傅们咨询,得到的答案是精纺能做,但工艺难度比粗纺大些,合格度相对较低。

    老师傅说:“不晓得那外国人是要什么样的精纺,60支80支还好,上了100支,一般都精贵得很,一不小心就会勾丝破洞……所以整个生产过程都要注意,尤其是后整,工作量都会增加。而且……”老师傅欲言又止。

    赵晓红已经猜到:“厂子里精纺机器好几年没用了,是不是得修整几个月才能正常运转?”

    “哪用那长时间!半个月最多一个月,就能整好。”老师傅还是耿直了一把,“就是遭过血光的机器,你还敢开,会不会……?”

    赵晓红知道精纺机器以前绞过女工头发,她说:“敢啊,我不怕封建迷信,但是要确保每个工人都规范操作,帽子按要求别好。”

    “这个放心!”老师傅向她保证。

    时光荏苒,很快来到了1994。

    赵晓红对这一年依旧没有印象,她像这个时代的人一样迎新送往。

    街上的音像店和音像摊,都在卖《新白娘子传奇》的原声磁带,乐乐虽然已经迷上了《包青天》,但还是央求赵晓红给他买了一盘,反复听。

    赵晓红自己也买了盒磁带。

    她买的是《1993十大金曲》。

    里面有甘萍的《大哥你好吗》,有李春波的《小芳》,毛宁的《蓝蓝的夜蓝蓝的梦》,杨钰莹的《我不想说》,韩磊的《走四方》,那英的《雾里看花》,刘欢《千万次的问》……在1993年,这些人的歌一样流量,人一样红。

    谁能猜到若干年后,有竞演歌王大魔王,有来我战队的权威评委,也有金童玉女误入歧途,还有的人,已不在江湖,江湖还在翻唱他的歌。

    这盒磁带里,她最喜欢听一个叫张楚的歌手,年度十大金曲,他一人独占两席。

    《姐姐》和《钟鼓楼》。

    因为张楚,赵晓红又去买了几盒磁带,认识了更多喜欢的人,窦唯、何勇、唐朝乐队……

    中国摇滚,这时候挺好的啊!

    后来是怎么了?

    本市管理,临近春节,制造类企业一般停工早,工人放假远远早于事业单位职工。

    雪绒花毛纺厂只能一样,腊月二十三就放假了。

    也正是这一天,94年2月3日,□□颁布了一条新规定:

    从3月1日起实行每周44小时工作制。

    什么意思呢?

    在94年以前,无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工种,法定都是周一到周六上班,周日休息,施行的是单休制。

    现在改了,变成循环制。从3月1日起第一周周六、周日为休息日,是双休,第二周周日为休息日,依此循环。

    大家第一回接触“双休”这个词,或多或少都有些忐忑。

    尤其是钱国安,愁眉不展的。

    赵晓红瞧见一次,偷笑一次——纯直男苦大仇深的样子,硬核中带着几分喜剧感。

    终于,某次她忍不住上前问他:“双休不好吗?工资照发,一个月还能少干几天。”

    保安虽然是三班倒,但开年后也得严格奉行44小时,进行轮班。

    钱国安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注视赵晓红:“我是替你担心!双休了,大家都照样发钱,少做事,雪绒花会不会垮。”

    “不差这一两个小时。”

    “不过啊,我有兄弟是有关部门的,内部消息……”钱国安说着说着音量变小,嘴巴凑近,“国家是想彻底改成双休,但又没把握,才搞了这个轮换试点。但我感觉试不长的,最多一年半年,肯定改回单休去。”

    钱国安说完给赵晓红一个眼神:大可放心。

    赵晓红想笑:“双休怎么不好,等习惯了双休,你再每周上六天班试试?”

    钱国安笃定:“肯定会改回去的,乐乐他们不是五四制?现在还不是改回去了!”

    上回,赵晓红带乐乐来厂子里住过一天,小孩和保安熟了。

    然后有一次,乐乐学校在青少年宫组织活动,学校只送去,不包接回。赵晓红忙不过来,但又担心乐乐安全,就让钱国安去接了。

    有了这两回,钱国安就开口闭口乐乐了。

    所谓五四制,是目前九年教育的一种模式,小学上五年,初中上四年。乐乐学校里,他这一届,就是五四制。但只试点了两届,就改回六三制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而很多小学,一直没有试点五四制。

    初中也是这样,有的初中是四年制,有的是三年制。

    这就形成了一种乱象,五年级的孩子能考初中,六年级的也能考,五年级六年级都考上了同一初中,初中读几年?

    统一三年吧,反正不能蹉跎。

    所以很多五年制的家长,都巴巴让孩子考三年制初中,这样早一年高考,少读一年书,出来找工作有优势的。

    可怜赵晓红一个高中生,也已跟随命运,关心起下一代的教育,打听起各路消息手段来。

    转眼间到了过年。

    94年的年味比18年重许多,家里早早忙起来,雪绒花停了工,也回家里帮忙。杀鸡杀鸭,做香肠做丸子卤牛肉,都是她、赵妈、放了寒假的赵晓星三人完成——这年代可没谁去外面买成品或半成品。

    团年宴也是在家中做的,要是谁家去馆子里团年,还不被嘲笑死。家里灯啊家具啊,都要擦得一尘不染,窗帘洗得干干净净。全家上下,无论有钱没钱,都要穿件新衣。

    乐乐放了寒假,他和小伙伴们天天院子里疯,捉迷藏、拍洋画、打玻璃珠子。

    到了下雪天,就打雪仗,堆雪人。

    沉迷手游?不存在的!

    而且这会没哪个家长会把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怪到互联网上,大家都怪小霸王和电视电影呢!

    院子里乐乐同学的家长,好几个都说,乐乐妈妈是个疯子,不仅借钱开厂,还让自己儿子看香港电影。

    家长们说完还要啧啧两句,仿佛已经看到乐乐将来模仿电影,走上犯.罪的道路。

    但是孩子们都爱和乐乐玩,他越来越开朗,越来越有领导能力。

    俨然成了院子里唯一不恃强凌弱的孩子王。

    家长们却仍非议:“小孩子玩得开有什么!将来还是看成绩!”

    一开始,有不少话传进赵晓红耳朵里,她都一笑了之。渐渐的,就没人传话了。

    到了腊月二十八,赵家发生了一件“大”事,赵妈年也不忙了,坐在沙发上气了四、五个小时。

    赵晓星放寒假回来,算是与杨桦暂时结束异地恋,聚到一起了。

    期间有个周末,杨桦还在赵家做客了,说来也有意思,纺织宿舍虽然是公寓楼,但不少人家都会在阳台上圈一部分地做鸡圈。赵妈就养了,那天正好杀鸡,杨桦还帮着烫了的。

    那时候赵妈边扒鸡毛边说:“今年一起过年啊!”

    杨桦还应了声好。

    哪知腊月二十八,报社放假,杨桦坐火车回老家去了。

    赵晓星替杨桦打掩护:“他本来是要和我们一起过年的,但他姥姥最近身体不太好,想着可能是最后一个……就回去了。”

    赵妈说:“你莫骗我,二十八的火车票是那么好买的吗?”显然,杨桦早提前买好,他根本没有在赵家过年的打算。

    “妈,本来我们就没结婚,他也没有过年不回家的。”赵晓星劝赵妈别气杨桦回去了。

    “傻女儿,妈不是气他回去,是气他不把你带回去。”赵妈摸着赵晓星的手说。其实她和赵爸早就觉出的蹊跷,赵家这边,杨桦是统统认识了,还跟着去广州玩了一趟。但杨桦那边,家境和家里人,都是听杨桦一张嘴说,到底怎样,赵家人从未真实接触过。

    杨桦好像“礼貌”避开。

    赵晓星说不过赵妈,只好听了一顿训,晚上转同赵晓红诉苦。

    “他要分手又怎样,反正我也没想过要嫁给她!”卧室里,赵晓星同赵晓红抱怨。

    “你没想过和小杨结婚?”赵晓红惊讶,她是觉得谈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但现在年代,大多数人仍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赵晓星咬了下嘴唇:“将来毕业了,我不打算回来了。”

    “你想留北京?”赵晓红问道,“这想法你同爸妈说了吗?”

    赵晓红再一想,不对啊,眼下大学生是国家分配工作,毕业了去哪个城市,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但某些专业,可以酌情安排离家近的城市,实在不行,只能自己丢弃分配的饭碗。

    例如雪绒花厂里就有个大学生,是西安人,前年毕业分配到咸阳的国棉厂,离西安也算近了。但他仍不满意,工作辞了……虽然不知道后来为什么没回家,反而来了有一整天火车距离的青菱镇。

    赵晓星看出赵晓红想法,说:“姐,我想出国去。”

    “去哪?”

    “当然是美国啊!”赵晓星说。她看电视报纸上那些名人,有钱的都去大洋彼岸闯了,陈冲不也去闯了好莱坞?还有那个,去年很火的,《北京人在纽约》。虽然是个叫冯小刚的新导演导的第一部戏,但不比那些资历导演拍得差。全程美国拍摄,赵晓星看荧幕里的高楼大厦,迷花了眼。

    北京人都跑纽约去了,她干嘛留北京啊!

    时隔半年,赵晓星已比夏天成熟不少。她承认赵晓红的英语比她好,并想寻求帮助:“姐,学校教的英语不够,你知道有什么补习办法吗?”

    “自学?”

    “我这口语……”

    赵晓红:“多听磁带,跟读?”

    赵晓星摇头,磁带里的语音,和赵晓红的,乔万尼的都不一样。她不想学磁带里的英语,她要学可以说的可以用的英语。

    “嗯……”赵晓红想了想,“那你去找找吧,看你们学校有没有什么补习班?”

    赵晓星点头。

    后来寒假结束,赵晓星回北京还真去找了。她给赵晓红打电话,说报了个专为出国准备的英语培训班,那上课环境,真叫一个破啊!生怕上着上着,就停课跑路了。

    老师是北大辞职的,但感觉口语还没赵晓红好。

    赵晓红听了笑笑,问妹妹到底报的什么?培训班该不会是忽悠吧?

    电话那端的赵晓星说:“谁知道呢!就只这一个报,叫新东方。”卡酷小说网_https://www.kakuxs.com/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