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宋霸> 第二百九十八章 饭局之上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二百九十八章 饭局之上

    御书房内,赵构赐坐,御史中丞沈与求正在向他详细汇报这次外出担任宣旨钦差的所见所闻。卡Kа酷Ku尐裞網★看★最★新★章★节★百★度★搜★追★书★帮★

    “臣对秦岭沿线巡视之后,最大的感触是西军将士的军纪普遍优于东面的几路部队,就算王彦麾下的八字军,也甚少有扰民害民的恶性事件发生。”

    “金州大捷和天水大捷,己方上报的歼敌数字和伤亡数字基本无误,被擒的金军俘虏身份具已验明,并无冒名顶替者。臣以为,西军在这一点上难能可贵,应通报各军,以示嘉许。”

    “西军统帅吴玠,为人虽然孤傲不群,但性格刚毅,既有临危不惧之勇毅,亦有威服部下之才能,可为西北柱石。臣多方了解,吴玠和吴磷兄弟虽有家财,但并不似刘光世和张俊等人那般富巨。吴玠喜女色,家中纳有多房侍妾。”

    “汉中民心安稳,虽然紧邻秦岭防线,但商货往来络绎不绝,臣居然在南郑城内看到了在临安热销的几样商货。蜀中的情况,因为来不及亲自前往,所以臣亦未曾亲眼见证,所以不好评述。”

    “秦家在汉中声望甚佳,秦颂之兄秦铭,颇有仁厚之名,现在执掌兴荣商行,敛财手段层出不穷。当地并未传出任何有关秦家的不法之事,秦颂在汉中的名声也因陛下授官而越发响亮。”

    沈与求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条一条的向赵构汇报,赵构也不出声,似乎听得很有兴趣。

    等沈与求汇报完毕,赵构问沈与求:“沈中丞可曾与复兴军的人接触?”

    沈与求如实回答:“前往天水核实战绩的时候,曾与王世雄、李世辅和种洌等军中首领有所接触,复兴军所着服装和打出的旗号皆与西军相似,并无僭越和违制之处。卡Kа酷Ku尐裞網”

    “王世雄的年纪二十出头,李世辅和种洌的年龄亦不大,约摸二十四、五岁的样子。臣起先还不知道,与这三人交谈之后,才发现这几个皆是一时难得的俊彦!”

    “王世雄不仅有一身高深莫测的武艺,而且曾经参加乡试中举,称其为文武双全并不为过。李世辅是天水大捷的指挥者,不仅胆略过人,而且精通骑战,听说是将门之后。种洌稍显文弱,但却是威震西北百年的种家军后人,当年便是他扶着种相公的灵柩返回故里。”

    听完沈与求对复兴军三巨头的介绍,赵构有些感慨,忍不住说道:“名不见经传的复兴军,竟然聚集了如此多的年轻才俊,他们为何不来投效朝廷呢?”

    沈与求心中暗想:种家军被你老赵家坑得差点绝种,李世辅的父亲宁可给兴荣商行当保镖头子,还不是因为人家对朝廷彻底失望了!

    至于王世雄,据说跟秦颂是过命的交情,人家祖辈都在关中扎根生息,如今故土被敌寇占据,只要是个血性男儿,都会想着复仇,然后夺回乡土。若是投奔了朝廷,以他的年龄和资历,想要上位,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呢!

    如今的王世雄,是秦凤路镇抚使,麾下既有李世辅和种洌这样的人才,更有数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部队,谁还稀罕朝廷的安排?

    这年头,手里握着部队的,才是真正的大爷啊!

    虽然心里有些腹诽,但沈与求嘴上肯定不会这么说。卡Kа酷Ku尐裞網

    他现在的处境并不算好,在朝中给他撑腰的吕相已经被赶出临安,朱胜非的位置也不稳,有传闻说皇帝看好赵鼎,有意让赵鼎出任首辅,等张浚在湖湘平乱成功,到时候携大功返朝之日,必然入政事堂,成为与赵鼎并驾齐驱的宰辅。

    在这种时候,如果针对秦颂使绊子,姑且不论良心会不会过得去,反正这玩意自从踏入官场那天就被狗吃了,但若是引起了赵构的反感,那就成了自找不痛快。

    “陛下,都说时势造英雄,复兴军的几位头目也是机缘巧合之下凑到一起,恰好又遇到上了金州大捷,导致完颜突合速率领的那路金军方寸大乱,所以才有天水大捷。”

    “如今,关陕仍在金人手中,复兴军不过是占据了秦州一隅之地,对于整个抗金大局只是补充和辅助,真正放心管用的,还是西线的将士。”

    赵构点点头,不置可否,然后嘉许沈与求说道:“沈中丞不辞辛劳,此番外出公干,差事办得干净彻底,等朝会时,朕自有奖赏!”

    “谢陛下,臣告退。”

    等到沈与求离去,赵构想了想,把李世辅和种洌的名字记在了一本册子上。

    王世雄的名字,早在天水大捷之后,便被赵构收录到了册子中。

    秦颂曾经说过,任用官员需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听沈与求的意思,分明对李世辅和种洌也是认可的。卡Kа酷Ku尐裞網

    隔了一天,杨沂中在中瓦子最高档的酒楼请客,应邀前来的都是品秩不低的文武官员。

    这个时代,没有禁止官员之间“请吃”和“吃请”的几项规定,只要不是拿着公款明目张胆的吃喝,官员私下里的酒宴,天天都在组织和举行,身处大内皇宫里的赵构也不可能去干涉。

    赴宴的有兵部尚书吕祉、御史中丞沈与求、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中书舍人刘一止、翰林学士秦颂。

    加上杨沂中,共计六人。

    吕祉跟秦颂是老熟人了,跟杨沂中平时也有交情,加之这次他跟沈与求一起离朝办差,所以在受邀之列。

    韩肖胄是名相韩琦的曾孙,徽宗朝宰相韩忠彦的孙子,去年曾进出使金国,颇有胆气,没有丢了大宋的国格。

    刘一止是湖州归安人,七岁能做文,宣和三年进士,擅长作诗,曾监秀州都酒务,后来迁中书舍人。

    秦颂最年轻,却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加之又是杨家的恩人,他今天到场,等于是在帮杨沂中站台,半个东道主。

    组织饭局很有讲究,虽然看着只有几个人,但大家各自都有想法,却是需要细细品砸和琢磨。

    吕祉是因为秦颂参加宴请所以才来,而韩肖胄则因为吕祉前来所以应邀,至于刘一止则是为了搭上秦颂这条线。

    杨沂中属于高级武将,兵部和枢密院都管着他,沈与求、秦颂和刘一止属于文官中的清流。

    这样的饭局,不会让人有所猜忌,因为文武各有分属,彼此也不属于同一阵营,所以纯属个人聚会,不带团体色彩。

    秦颂还是第一次见到沈与求,虽然知道他是吕颐浩提拔起来的人,当初还弹劾过张浚,致使张浚被免去了川陕宣抚处置使的职务,但这都不是他跟沈与求初次见面起冲突的理由。

    伟人曾经教导过,所谓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的少少的。

    沈与求这种身份敏感的高官,自有张浚这样的大佬应付,他不过是个小小翰林,酒桌上跟着吃肉喝酒即可。

    杨沂中组这个饭局,主要是答谢沈与求一路上对祖母的照顾,另外也是制造机会,让秦颂能跟沈与求、韩肖胄这样的大佬有所接触,让刘一止与秦颂有所交集。

    杨沂中之所以跟刘一止关系要好,是因为曾经找刘一止帮忙,替他祖父和父亲的衣冠冢撰写墓志铭。

    当初金军攻打太原,杨沂中的祖父杨宗闵和父亲杨震战死之后,尸体根本就找不到,因为当时战死的将士实在太多了。加之杨家人能向南撤退的全都撒丫子跑了,谁敢留在敌占区替他们收尸?

    就像秦颂的父亲秦桢,同样的尸骨无存,就算朝廷追封他为郡王,秦铭也只能在汉中替他建一座衣冠冢以示哀悼和纪念。

    隔着几个座位,沈与求仔细打量秦颂,然后暗暗与秦铭进行比较,结果他发现秦家这两兄弟虽然年龄差距大,但在外型和气质方面居然颇为相似。

    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这次我去金州和汉中,沿路听说了不少有关秦翰林的故事和传闻,今天有幸坐下来对饮,倒是想求证一下真假!”沈与求面色如常,半开玩笑半当成的说道。

    秦颂不知道沈与求说这话有何目的,但小心无大差,于是笑着说道:“让沈中丞见笑了。其实我在汉中和金州待的时间都不长,基本上都是来去匆匆,甚少与民间百姓接触,因此也不知道他们背后如何议论我。不过,刚才中丞既然说是故事和传闻,想必会有一些以讹传讹和夸张虚构的成分。”

    杨沂中马上补充说道:“是呀,嘴长在别人身上,想怎么说,就是官家都管不了。前不久,皇城司的人还向官家汇报说某某客商在客栈里面聚众饮酒时,语出不敬,罔议朝局,请求官家下旨抓人治罪,结果被官家训了一通。”

    沈与求颔首,不紧不慢的问道:“民间传闻,你在寄居香泉镇时,梦见仙人,受到点化,因此变得聪慧不凡,对于这种说法,我是不相信的。我只是有些好奇,秦家往上七代,皆是读书人,从未出过武将,为何秦翰林却精通战阵之法,甚至连练兵、训练这样术业很强的事情,都无师自通?”

    前一句先说不相信秦颂是被神仙点化,接着又追问秦颂一身莫测的本领从何而来,沈与求的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应付啊。</p>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